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媒体融合趋势中的地市报变招——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报刊新闻采编业务提高培训班学习汇报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5-01-24 21:36:52 【字体:

  3天的紧凑学习,6位老师讲课,有来自官方主流新闻机构的,如新华社朱玉老师讲授《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国内要闻版主编胡健讲授《人民日报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讲授《今天怎样当记者》。有来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都市报《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王爱军讲授《“微时代”的新闻评论》。有专业从事媒体发展研究的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讲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建造》。还有专业从事出版物设计研究的劳动午报执行主编张光讲授《出版物视觉审美三步曲》。高师汇聚,代表性强,讲授内容各有侧重,均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几个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融合。
  学习期间,还利用课余时间浏览了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清华大学未来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权所著的《报业转型新战略》(2014年4月第一版)。
  以下学习汇报,综合了《报业转型新战略》和以上6位老师课件所述观点、引例。在汇报过程中不再一一注解。
  一、互联网背景中的媒体变局
  核心观点:
  1、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存在与演进的另一个形态,不止报纸,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客观存在。
  3、报纸不会消亡,有些会消亡,有些会涅槃重生,与新媒体形成共存的格局。
  数字时代,在传统媒体惊呼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是“狼来了”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社会的很多行业一样面临巨大冲击,有些甚至比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更大。比如传统零售业、银行业、通讯业等等。这种冲击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比特,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将会联接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传统媒体大可不比必为此过分焦虑,更不能把互联网当成对手或者敌人,它仅仅是一门新技术,而要拿来我用,以适应时代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凸显始于2012年。到去年为止,全国几乎报纸的所有广告类型都在下滑,商业零售业广告同比下降12.7%,汽车广告下降25.6%,金融业广告下降15.5%。报纸影响力被削减,报纸广告业受到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事实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多年来大型门户网站的运行,它们以无偿使用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为基础,逐步做大了自己的新闻影响力;二是近两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突然加速了对报纸影响力的冲击。
  但是,随着传统媒体知识版权保护意识的觉醒,新媒体无偿使用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的方式变为有偿使用,随着国家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的管理,被挤压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释放。
  报纸会不会消亡?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作为报纸的“纸”如果要消亡,挽救也没用,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起作用。前些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传媒集团等相继推出“电子纸”,结果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大的价钱去购买一张只能浏览报纸还得时刻小心呵护的“纸”,仅仅一转眼ipad出现,这种集新闻浏览与游戏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手中平板电脑,把这张“纸”彻底踢出了市场。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物质属性与价值存在,有这样一个比如,如果是做汽车就专门做汽车,给汽车插上翅膀也不能飞还是汽车,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另一种观点是报纸不会消亡。理由有很多,没有争议的重点有如下几个。一是读报人生理习惯,报纸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这些人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视报纸为权威,非报不信。二是各报这些年注重培养小记者,通过小记者影响了一批年轻人养成读报习惯。三是报纸随性阅读的特点,与新媒体比较,一纸在手,不需要检索,不伤眼睛,想看就看,读完随手一丢。四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报纸是一帮有职业理想、社会担当、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办的新闻集合体,新闻的整体策划、报纸的版面语言等,都是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不可比拟的。
  其实,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否定了报纸消亡论,论证了今后的媒体生态,仍然呈现报纸与新媒体共生的格局。
  二、新媒体崛起中的纸媒变革
  核心观点:
  1、摸着石头过河,报媒进军新媒体,没有找到可以复制的赢利模式。
  2、全媒体,一次不尽成功的试水。
  3、都市报的困局突围与党报迎来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南方和北方一些大的报业集团追求报业转型,转战新媒体,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但大都敌不过先入为主经营多年的门户网站,也没有找到可以复制的成功赢利模式。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国家拟投以巨资,分别推出盘古搜索、人民搜索两个搜索引擎,到目前还无头绪。门户网站操作的成功模式是,免费为读者提供新闻,形成影响力,然后把读者变为用户,获取赢利。比如腾讯、新浪等门户,赢利平台是游戏、视频广告。而后来介入新媒体角逐的报媒鲜有大成者。比较成功的是浙报集团,去年以32亿的价格收购盛大游戏旗下的边锋、浩方两家游戏公司,目前此项赢利超过主业。但这仅仅是特例。
  再就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属性而形成的经营思维模式。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虚拟开放的形态出现,是一个“自由”的话语场。与传统媒体比较,信息的内容更开放延展,表达的方式更轻松另类,通俗地说,传统媒体的话语方式有“端着”的痕迹,互联网则倾向于“屌丝”化。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浙报集团,2009年浙报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合办《淘宝天下》,采编人员由浙报集团派遣。浙报集团董事长高浩海介绍,当时浙报集团把整个编辑部都迁到淘宝,没有放在浙报大厦,就是为了能有纯粹的互联网基因,但仍然无济于事。相互理念的偏差,合作不久,浙报集团的采编人员就与淘宝工作人员在杂志运作上发生了纷争。一怒之下,高浩海把所有的采编人员撤回来,只在那里留下一个总编辑。现在,《淘宝天下》运作得很好。这说明,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除了需要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还需要理念的重塑与思维的再造,有很多事情要重新考量和调整。
  当然,基于强大的现实压力,各大报纸均纷纷试水新媒体,因此,近几年来,一个报社拥有多种媒介形态:报纸、电子版、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等,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平台的搭建虽然不一定项项都体现赢利,但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影响力平台上,然后通过影响力平台加强与提升赢利平台的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被炒得很火热的“全媒体”概念,实践证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赢利能力不是很好,除了报纸、手机报少数几个形态之外,其他的大部分媒介形态都是赔本赚吆喝。这种“全媒体”模式,在集团内部建设一个“全媒体中心”,实现一个内容,多个出口,还带来了同质化、贪大求全、大锅饭、竞争力消解等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既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对接新技术,更要坚持理性思考,对于学术领域提出的新理论与新模式,既要接“仙气”更要接“地气”,不可“病急乱投医”。
  在这场新媒体崛起引起的纸媒变革中,普遍认为,都市报压力很大,而党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都市报都在积极创新、变革,其中一些创举找到了突破的路径。比如《华西都市报》提出了“区域组合城市报”的营销理念,向区县发展,不光定位于成都,而且定位于绵阳、德阳这些城市。《三湘都市报》则把长株潭作为主战场,拉动了发行、广告的增长。比如《楚天都市报》、《厦门晚报》办“社区报”,将重点下沉,深耕社区,东家收媳妇,西家有个懂民间验方的奇人等细小事情都是社区报见报的对象,内容延伸“扫楼洗街”,做网络新媒体做不到的事情,2014年报纸订阅不降反升。
  相比而言,党报最大的政策利好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党报的重视,对所能掌握的舆论主阵地的重视,应该会超过以前,而且会越来越重视。再一个就是中央“八项规定”中对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的报道进行了规范,这为党报进一步松绑提供了条件,党报内容创新的空间将越来越大,未来可期。基于以上两个条件,一方面,报纸发行提价有了可能,一部分党报通过提高报纸发行价格体现直接收益;另一方面,报纸通过创新内容吸引读者,一部分党报贴近都市报化,在坚守党报的品位与格调的前提下,追求有用信息的提供,轻松愉快的阅读,正确引导舆论,使都市新闻与党报新闻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内容上赢取读者。
  以上观点与建议,是专家老师们主要以南、北方大型报业集团为研究样本的分析与判断。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地市报的生存状况与发展之策少有涉及,历次参加全国性培训活动的地市报编辑记者均有同感。以下关于地市报“变招”的文字,结合了课堂内容和课余时间与老师交流所得以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个人思考,不正确之处请批评指正。
  三、媒体融合趋势中的地市报变招
  核心观点:
  1、地市报的信心所在,你享受过报业的暴利时代吗?
  2、创造地市报的影响力平台。
  3、再造地市报的舆论平台。
  4、建造地市报的赢利平台。
  过去,我们一直都这样听说,报业是暴利。所谓暴利,利润率超过50%甚至超过100%才算暴利。其实报业的暴利时代,看起来更与南、北大型报系有关,他们在晚报、都市报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真正享受了暴利时代,取得了资本积累,就算现在受到新媒体冲击,经营指数下滑,但目前仍处于盈利时代。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市报,是没有享受过暴利时代的。或者乐观地说因为地域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基础的有别,这些地区报纸的暴利时代还没有到来。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差距正是地市报的拓展空间,正是地市报未来的信心所在。
  现在,尽管媒体融合在传媒行业成为热词,但是,不要说地市报,就是大型报业集团也还在河里摸石头。目前比较现实的认识和办法是,面对无地域界限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地市报要注重研究如何在信息时代,借助新技术,扬长避短,谋求发展壮大。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媒体融合?
  一是创造地市报的影响力平台。影响力平台是指能够提升媒体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载体。互联网时代,要善于利用自己创建的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与报纸形成捆绑效应,比如微信、微博,精选精编的报纸新闻,常常就是一两条,信息条数有限。目前创收的条件也很有限,但是他们却能形成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开办“社区报”,比如我们日报现在开办的“县市版”,不仅能使办报力量下沉,延伸报纸的影响力,而且还是一条不错的创收平台。从我们当前的情况来看,以上几个平台大多数不缺,只是还需要在内容上、在推广上继续下工夫。
  二是再造地市报的舆论平台。报纸的内容是报纸舆论平台的根和本。不管什么时代,媒体内容始终为王。为什么说要再造舆论平台?主要基于两点:1、报纸与网络媒体在内容上要形成差异化竞争,或者叫差异化分工。网络新媒体的特点是时效快、碎片化、浅阅读,报纸就要避己所短,发挥全景化、深阅读的特长,2、与成熟的大型报业集团的纸媒比较,前几年白热化的都市报竞争,使得都市类大报或被动或主动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操作经验,而地市报在做内容的方式和手段上还很粗放(包括广告和发行),远远没有做到深耕与精耕,借鉴他们的经验,地市报的舆论平台可期再造。内容质量的提升的空间,就是地市报的发展空间。
  这次总局安排的培训,6堂中有5堂课是讲内容的,并且侧重讲深度报道和言论,依然印证着这个道理。比如朱玉讲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如何顺应时代的认同感,真实还原典型人物,避免高大全;比如王爱军讲《新京报》的言论,《新京报》是全国都市报中为数不多的有言论写作专门班子的报纸,其言论一直是该报的市场利器,坚持客观、公平、理性、建设性的特点,写作要求精确到所有评论规定不能用“!”。比如《中国青年报》通讯写作不用形容词,不用材料语言,新闻报道坚持事实与评论分离,提倡“说人话、讲故事”。比如张光讲版面语言之于报纸的重要性,版面语言的形成是设计者和文字编辑共同合作的成果,设计者如何全方位介入到出版物整体策划之中。比如曾经揭秘山西繁峙矿难的中青报记者刘畅,讲记者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人做专业事,是报纸媒体的巨大优势。
  三是改造地市报的赢利平台。比较前卫的观点是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转型搭建新的赢利平台,比如房地产、投资、旅游、会展等,鼓励传统媒体要敢于“试错”,从而找寻发展机会。但是对于地市报来说,除了这些开拓性的大动作,还有一种平台再造的方式基本上是万能的。那就是“变读者为用户”。河北日报办了一个《糖烟酒周刊》2013年收入达到1亿元,她分别定位于各自相关的行业,主要面向经销商。虽然是公开出版,但不面向市场零售或订阅发行,而是实行会员制,会员就成为周刊的用户。会员费用360元一年,可享受参加商品经销发展论坛、免费参加全国糖酒营销论坛、优先推荐行业优秀新品市场信息等6项服务。这样一来,读者就升级为quot;用户quot;,用户更看重的是参加活动,而不仅仅是杂志。而周刊不仅仅看重订阅的收入,更在乎的是这些“用户”所带来的广告和活动的其他收益。实际上,周刊的总收入中,有5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活动。
  比如活动策划,这也是我们近些年的成功经验,每年策划几个有影响力的活动,出几次特刊,不仅仅是广告收入增长了,还体现了报纸的存在感,提高了报纸的影响力。我们可不可以尝试,把市里的“百团大赛”、“桃花节”等几大节庆活动拿来由我们承办?在当前限制政府办会展的政策背景下,应该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还比如办社区报,实践证明,晚报和都市报办社区报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让报纸触角进一步下沉,拉动发行,提高影响力,承载广告。如果办社区报有政策法规障碍,能不能尝试办社区版?另外,目前“津澧融城”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该地区升格以后,极有可能单独办一张报纸,如果这次办报机会被我们抓住就是一次发展机遇,被别人抓住对我们就是一次挑战。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各种观点纷繁嘈杂,媒体内外熙熙攘攘。但是,正如那些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专家所言,我们既要呼吸科技革新的新鲜空气,更要坚持理性思考,尤其对于地市一级的媒体而言,既要接“仙气”更要接“地气”,探寻稳中求进的发展之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