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与特刊“搏斗”

来源:常德报人 发布时间:2009-12-07 09:35:24 【字体:
       进报社快两年了,今天第一次感觉这么累。
       晚报国庆特刊是大动作,几十个版的方案一抛出来,记者部立刻进入一级战备,只等胡南主任一声令下,大家就会马上去各个部门要资料、按照策划案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9月中下旬,我手上还有“人情债”系列报道、炒作车展系列报道,以及其他社会新闻采访任务没有完成,但当我得知我要为特刊准备好“常德解放6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和一个市民故事,一个换房史、以及车展前夕的集中炒作文本时,我却出奇的平静——因为我深知,躲、拖、讨价还价都是徒劳的,赶快做好比什么都强。
        可做好谈何容易。统计局的联系人一听我要的资料内容,立刻笑出了声,调侃我“是在为当市长做准备”,并遗憾地告诉我,这种宏观材料他们目前还没有,就算有,也要呈报上级统计部门反馈批准,才能对媒体发布。多亏我祖上有德,干瞪眼一个星期后,一份省统计局提供的常德6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竟从天而降。我立刻着手仔细核对、逐句“翻译”,形成适宜见报的文本后,顺利交稿 。
   
        资料搞定了,得马上联系人物采访。市民故事是要采访一个名叫“文革”的下岗创业者,本来我已经采写完毕,但他却突然打来电话说,因为自己的某些私人原因,希望文章还是最好不要见报,并愿意向我推荐另外一个叫“文革”的人。由于文章确实涉及他的个人信息,我只能从命,再次返工采写,通过3次接洽,终于和采访对象成功见面,写下了一篇通讯。
        这场“搏斗”中,还是有“轻松一刻”的,那就是采访副总编辑刘雅玲家的换房史。采访刘总真省心,因为她比我更知道哪里是新闻点,侃侃而谈,照搬她的原话,就是一篇生动的“换房口述史”。这篇文章交上平台后,首先在晚报编辑中有了反响,编务何永红看了以后,从编辑部一直笑到了记者部。
        据本人统计,在我为特刊备稿期间,胡南主任的电话、当面关心采写方式、文本质量和进度共8次,刘志龙编辑、高玲编辑、陈颖编辑共6次莅临我办公桌前视察指导,而我与各采访对象、对口部门的电话联系、见面也超过了20次,终于才顺利收工。说正经的,一边准备特刊,一边还要保证日常新闻,我确实狠忙了一阵,回头看看,才深刻地感受到,这就是记者的职业常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