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做足功课打“硬仗”———采写《禁不住的“炮声”》系列报道有感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3-05-22 09:39:27 【字体:

  《禁不住的“炮声”》这一个系列从3月4号起连续推出了7篇报道,系统地梳理了我市对烟花爆竹燃放从全面开放到全面禁止,又从全面禁止到规定时间、规定区域燃放的发展过程、效果及社会反响,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辨性的观点。这是多年后的一组阶段性总结式报道,涉及部门众多,把关系理顺、问题说清楚,非常不容易。我结合这组系列的采写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禁炮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最初也没有引起我深厚的兴趣。但当我和徐睿拿到城管、公安、安监、质监、工商、城市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今年“禁改限”的文件发现,因为烟花爆竹属于特种商品,在生产、流通、运输、经营等各个环节由不同部门各司其职,有法规条例的明确要求。每个部门都无法回避,都必须接触,这决定了庞大的采访量和难度,我突然觉得这必然是一场“硬仗”。要对“禁改限”做阶段性的总结,必须弄明白政策实施的全过程。在集团报人热心提供线索情况下,我们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报社收到市一中一位老师的来信,痛诉放炮种种弊端,报社由此策划“鞭炮话题”重磅出击,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在全省率先“禁炮”。为了弄清当时的背景,徐睿在资料室翻了一上午的老报纸,从大家依稀记得的1993年翻到1995年,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报道,他激动地举着一双黑爪子将老报纸翻拍下来。

  我们把采访的第一站定在城管局,当时市容环卫管理科负责人向我们简要介绍了“禁改限”后的实施效果,倒了一肚子苦水后直指公安不作为。之后,在公安、安监部门采访都不顺利。但通过逆向思维,我们确定了如何抓住安监在鞭炮经营许可的审批、回收等方面的漏洞做后面的文章。照安监部门的说法,在允许燃放的限期过了之后,城区范围内是没有鞭炮销售的,因为由烟花经营公司统一配送并回收,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难事。为了印证这只是停留在纸上的规定,我和徐睿开着车满城区转,当然是希望找到突破的口子,可是很难,转了一天都没有收获。这时候,一位业内人士终于松口带我们目的明确地走一趟,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给他打过3个电话沟通,从起初的回避、态度强硬到后来的配合,还是被我们的执着和认真打动了,他开始相信媒体的关注能够让市面上的经营乱象得到一定遏制。他带着我们跑的点果然大有收获,在小巷子里,我们看到了公然打着“武陵区安监局指定销售点”横幅做鞭炮生意的门店;在临街的几个较大批发部,我们谎称亲戚家办事,走进去询问有没有鞭炮卖,结果在店后仓库看到了鞭炮礼炮堆成山的令人震惊的场面。这些收获,让我们变成非常兴奋,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部门之间的推诿、倒的苦水,充分证明了,常德在2007年实施“禁改限”新政后,7年的时间耗尽了当初的新鲜感、积极性,逐步演变为目前这种“禁”不了、“限”不住的尴尬,暴露了体制的不顺、政策的不完善和城市管理理念的不更新。比如市城区“禁炮”区域目前仍沿用1997年制定的一个文件,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张,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没有人提出来修改,这造成放炮的即使被抓住,在区域问题上也有歪理可辩;再比如禁炮交由城管牵头,但城管的兵受区一级政府的调派,四区政府又没有把鞭炮这一块纳入考评细则,要管到位谈何容易?

  上述采访我们前后花了两个星期,前一个星期一个字都没有写,心里没得底,下笔也枉然。后一个星期把各个部门、采访过的每个人的观点细细地消化,因为采访花了时间、下了功夫,所以采回来信息非常全面,甚至是繁杂。有些是重复交叉的,有些是互为因果的,有些是不适于公诸于众的。领导叮嘱我们静下心来梳理好,再布局谋篇。我和徐睿反复商量,确定了自己的思路,一篇接一篇推得非常顺利,每一篇都有关联性、逻辑性、进程感,我们刻意地使用了一种带思辨性、探究的写法,给予各部门发言权,真实地反映问题,并设置一定的包袱,引领大家去思考造成现状的原因。后来在成稿的过程中一遇上不太明白和不确定的地方,我们马上放下笔出门继续采。担心一个星期前暗访的点没有再继续经营,我们又逐一跑了一趟,确定他们还在继续卖鞭炮,才下笔写稿;考虑到当初全面禁炮和“禁改限”都是民意的表达,这回我们也想做个民意调查,看看“禁改限”年后,民意又呈何种态势。徐睿打印了100份调查问卷,和熊晋旗一起在街头散发,蒋文辉帮忙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调查,只要投票,就能看到多少人支持“禁”,多少人支持“限”。后来,我们统计了170个有效投票,每一个都有出处,“全禁”与“禁改限”的支持率基本上对半开,非常真实。

  最后,这组系列报道得到了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的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集体学习,查摆问题。后来城管和公安、安监等部门开了两次协调会,向政府上书把以前的公安执勤室重新设在城管,专职禁炮工作;城市办要求城管去调研摸底,重新划分禁炮区域。如今我们还是能够听到炮声,因为放炮时间短,不容易抓到现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也感谢这种众所周知的炮声,它每次响起对于部门来说都是一种煎熬,特别是在晚报推出这组系列报道之后。“限放”更考验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我们都期待主管部门能交出一份让市民满意的答卷。

  这个系列做下来,很不容易,体会很深。这算得上我个人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最扎实的一组报道,相当于备好了一切原材料,才开始下锅炒菜。但相比于边采边写,这样花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东西避免了反复翻炒,肯定会精致些,全局概念多些,遗憾会少些;第二,搞这种总结性又带点监督性质的报道,你若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将得不到采访部门的重视和尊重,他们以为你是来挠痒痒的,讲点场面上的套话就能把你打发。在这次采访中,部门讲到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时,我和徐睿能够思路很清晰地接个话,并且和他们探讨哪些地方能够更完善,他们觉得我们是去帮忙的,是能够通过报道让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改进这一块的工作,理顺体制,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们的工作不到位,确实很多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多方位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而并不是一味指责。城市管理是件复杂的工程,我们当记者的继续涉足进去了,也要求帮着动脑筋,这是我的第三点体会。忠实记录没有错,但如果你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去帮着出谋划策,会带来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拓展思路,促成事件的顺利发展,无疑也为报道增添了厚重感和含金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