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财经新闻凸显专业优势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3-11-23 20:18:49 【字体: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听到这样的话,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你是否从心底里产生了危机感?网络的出现,让纸媒的传播失去时效优势,自媒体时代来临,难道记者的饭碗也将被抢走?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自媒体时代如何发挥记者的专业优势,财经新闻部的同仁在部室主任胡南的带领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课题。今年,沿袭了12年多的晚报记者部一分为二,成立了财经新闻部和社会新闻部,正是为了将新闻做得更细、更专业。9个月多以来,财经新闻部克服了人员紧张、流动性大等困难,以创优求精为工作突破口,保障了晚报的品质。
  加强专业学习
  明确职业规划
  《常德晚报》社会新闻部和财经新闻部是报业集团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队伍之一,也是集团的人才库,曾斩获多项荣誉。为了让记者提速成长,财经新闻部除了常规的结对培训外,经常组织部室内部开展业务学习,共同鉴赏外媒优秀新闻作品,探讨每天的新闻线索,两位部室主任经常帮助记者改稿。针对个体差异和分线情况,每位记者在主任的指导下制定了职业规划和2013年重点课题。比如,刘凌全年将我市的非遗传承人逐一采访立传成文化专题报道,我努力将深一度打造成名栏目,潘敬林用一年时间拍摄“抗战老兵系列”等专题图片,蒋文辉争取成为食品安全行家hellip;hellip;
  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是一种职业使命感,这一点原财经新闻部记者李杰深有感触。雅安地震发生后,他不怕吃苦,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乘坐常德爱心物资运输货车,10天10夜日夜兼程8000公里,三次进出灾区采访兼任志愿者,采写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新闻报道。这几乎是很难重复的一次新闻经历,李杰在离开报社之前深有感触地说,这次经历,让他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记者职业。灾难报道对于全国新闻界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本报记者能到现场采访体验,也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应对灾难报道。
  用心策划版面
  认真打磨优稿
  深度报道是纸媒的灵魂,也是自媒体时代记者最能体现优势之处。财经新闻部今年承担了“深一度”、“瞬间”、食品安全3个版面的编采任务,年初部室就召开专题会议,对版面定位和选题讨论落实,每个月提前调度确立选题。这3个版面成为今年的亮点版面之一,多次被评为星版。本部室的肖慧、刘凌、潘敬林等记者成为晚报每个月的星稿专业户。
  9个多月以来,定位为深度报道版面的“深一度”推出了《器官捐献 艰难中前行》、《寂寞童年,如何让你阳光灿烂》、《“空城”记》、《空村记》、《非典十年后非典时代》、《非典十年常德记忆》、《教育与生命相伴》、《家电下乡补贴为何成“唐僧肉”?》、《小贷十年的富民轨迹》、《最难就业季之就业有多难》、《最难就业季之为啥这么难》、《最难就业季之突破重围》等深度报道,关注了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热点、冰点话题。食品安全版虽然是创收版面,但每期都有策划,分别关注了病死猪肉的流向、桶装水臭氧超标问题、散装食用油安全等。瞬间版每期图片很有冲击力,持续获得摄友的追捧,为丰富报纸稿源、集聚人气,提高报纸视觉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抢抓热点新闻
  尽力做深做透
  除了在承担的版面策划深度报道外,财经新闻部也及时抢抓热点话题,做出了不少优秀系列报道。
  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副主任肖慧联手周刊部记者关注了团拜宴取消预订背后的动向,从部门工作作风转变等方面做出了系列报道。春节前,财经新闻部策划的“节前消费市场扫描”系列,不仅及时关注了市民身边的新闻,而且为春节前新闻淡季顺利度淡提供了亮点。《禁不住的“炮声”》系列报道是晚报3月份的重头报道,肖慧带领新入行记者徐睿前期采访了足足一周,后期报道剥茧抽丝,层层推进,将我市烟花爆竹由“禁改限”到管不住的深层原因一一道来,不仅让市民看到了媒体的公信力,也引起了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的高度重视,并在晚报上直接签批意见,要求各职能部门认真学习晚报的报道进行整改。我关注的安乡县党员干部违规赈酒事件,报道《赈酒禁令生效前安乡部分党员干部突击“请客”》引起较大反响,更是被外媒反复转载。
  市委宣传部指定的重大典型石门一中校长苏光报道,由副主任肖慧采写,在集中采访时间及其短暂的情况下,肖慧利用业余时间补充采访,四易其稿,胡南主任帮助修改,最后以《苏光神话》定稿在全市媒体采访比拼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热泪和绵绵热线电话。
  《文明城市中的不文明现象直击》系列以专题的形式,总结了常德市创文成功两年来文明城市中死灰复燃和某些不易改正的陋习,逐一剖析,反响明显。
  财经名副其实
  选材思路开阔
  尽管财经新闻部经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凸显专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得不承认,财经新闻部在发掘本土财经新闻上力度不大,前面总结的很多工作亮点,属于经济领域的比较少。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分线的因素,如金融、保险、银行、证券等线基本上不在财经新闻部,由广告中心负责开发;有记者知识面和视野不开阔、人手不够等因素。财经新闻部下一步将多关注经济领域,写出更多读者爱看的经济新闻。目前的深度报道选题多偏向热点话题、社会现象,实际上很多优秀都市类报纸深度报道选题青睐个案事件,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从典型的个案中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这可能与版面定位相近有关,很多个案选题都流向锐新闻,深一度受到时间限制,较少得到个案选题。冷静的对比深度报道选材,当我们要关注某个题材时,不一定都要按照常规的现象、案例加观点的杂烩式写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用事实客观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判断,比张三李四都来讲一通道理效果好得多。回过头来看,之前关注的空城现象、空村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典十年、最难就业季等话题,如果能从典型人物个案入手,通过个案生动、曲折的故事,展现社会问题,应该会更加精彩。其实,选择题材的思维转变、开阔了,这个问题也就相对容易解决了。对于记者来说,可能最感到困惑的就是,怎么充分利用故事、细节,但是又要跳出情节,表现主题。我们容易走向极端,要么通篇都是干巴巴的讨论说教,没有可读性,要么故事讲得很好,但是又仅仅止于讲故事,不点题,达不到深度报道的效果。
  当然地方媒体受区域限制,不可能像国家级媒体,轻松采访到国内权威专家。平时我们做深度报道时,最感到头疼的也就是找权威人士解答疑惑、评价、指导,而找到有价值的采访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天的晚报上,两三条稿子都是采访的一个专家,这其实对报纸的公信力是有损伤的。专家难找,一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集思广益,媒体共同搜集建立一个较全面的专家库,便于采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