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两端新闻”策划与采编差错防范———中报联培训收获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3-10-21 09:57:53 【字体:

  6月29号至7月5号,我被集团派往在长沙举办的中报联培训班学习一周,这次邀请的老师是全国各地知名媒体的业务骨干、精英,有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深圳晶报总编室副主任黎勇,扬子晚报机动记者部主任陈太云,北京电视周刊艺术总监张光。下面我将几位老师讲课中和我们地市级党报相关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扬子晚报》机动记者部主任陈太云: “两端新闻”的策划技巧
  两端新闻,都需要“高端策划”,这是媒体竞争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媒体的新闻报道,按照常态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非本报生产的新闻优选、落地延伸、本地“条口”(跑线)中产生的新闻、各种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或深度探掘。随着现在媒体行业竞争的加剧,媒体更加注重独家新闻,而优质独家新闻,依靠以前的这些“常态模式”显然难以批量获取。因此,在“常态”之外寻找新闻线索、采制新闻产品,显得至关重要。
  他说,“常态”之外的新闻,藏在题材的两端。低端,是指“原生态的信息源”,这一类信息源很少被媒体关注,信息源中的人与媒体也没有任何关系,这里发现的新闻独家的概率非常高,因此它是新闻的富矿。高端,是指各家媒体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新闻。像“建党90周年”的特刊之类,这类题材,做出高度、可读性,就需要靠媒体人的智慧了。
  如何在网络中寻找新闻线索,网络线索价值高在哪里?要弄清楚网络线索的价值,首先要回过头看媒体的报道线索一般是从哪里来的?传统的线索,都是媒体人(职业或兼职)向媒体报料。它从一开始就迎合了媒体的价值取向。而且这些线索,独家的概率非常低。对于媒体来说,最宝贵的是“跳出传统视野,找出具有较高关注度的独家新闻线索”。网络是市民谈天说地、说自己生活的地方。现在我国有网民6亿人,这里的线索鲜有媒体关注,而且非常原生态,记者深入其中,相当于多了千万双眼睛,多了千万只耳朵。但是网络中的信息纷繁芜杂,像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有微博、微信,这里面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有的非常琐碎,有的闪闪发光。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在万千网络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源。在南京一个有名的网络社区西祠胡同里的一篇帖子。一位年轻妈妈在帖子里说很郁闷,宝宝刚上幼儿园,幼儿园给每个小朋友早上生吃一瓣大蒜,糖醋的,她女儿吃后,晚上回家不吃饭,半夜喝奶还吐了。第二天,她对老师说,小孩吃蒜后的不适,老师说,肠胃不好,那更得吃。之后几天,小孩还是拉肚子,去医院,医生说,孩子小,生的不宜多吃,最好不吃,可幼儿园很坚定,一定要吃。这是网上一则很普通的网帖,但是跟帖量很高,短短一个小时就被置顶。跟帖回复基本上分两派:一方是小孩吃大蒜好,另一方就是孩子太小,最好别吃。当时,陈太云觉得,这个线索关注度高,而且有矛盾冲突,应该是民生类的好新闻,于是就安排一位记者去采访南京市的其他幼儿园,看有没有这种情况。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很多幼儿园都有给小朋友吃大蒜的习惯,其中一家幼儿园坚持吃大蒜达60年。编委会一致通过,将这个素材做一个专版。记者补充采访了发帖的家长,幼教老师,儿保机构等等,于是,“一则网帖引发年轻妈妈保蒜与捣蒜之争”的独家新闻见报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西祠胡同的版主还把扬子晚报的报道放置头条,引来上千跟贴者。
  这就是线索,来源于网络;报道,回归网络。当然,这也对扬子晚报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品牌再传播。
  没有任何新闻诉求的生活类网帖,是老百姓“原生态”生活状态的集中展示。虽然发帖者并非低端人群,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它是极容易被忽视的“低端新闻线索源”。然而,它是最真实,也是最潮流的生活,因此它反而容易产生更有新意的新闻产品。“低端”新闻,需要高端策划。策划是关键,是寻找它最有时代特征、最能反映社会矛盾的“新闻眼”。去年,龚主任,王敏和我采写的《一农民拍两百部微电影走红网络》的消息,获得了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新闻线索最初就是我们从网络中发现挖掘出来的。
  《深圳晶报》总编室副主任黎勇:传统媒体防范规避差错
  办媒体就像开车,每天都有风景,每天都有风险。熟悉路况才能开好车,还要了解一些被遮蔽的常识。要规避风险,必须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可能导致风险?什么是错误?什么可能导致错误?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涉及的:“六四”问题;法轮功问题;港澳台问题;民族宗教问题;中央领导人;其他政治敏感问题(刘晓波获诺贝尔奖、政改等)。这六大不能涉及的错误,可能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字之差,酿成大错,一字出错,意思就会大变;广告中也容易隐藏风险;图片里也可以隐藏政治风险;版面编排不慎易造成风险。传统媒体面临着很多风险,我们必须要增强嗅觉与辩识能力,及时了解各种内部通知、规定、纪律和禁令,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熟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经验,掌握某些内部信息。
  《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记者就应在现场
  刘畅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曾因揭露山西繁峙矿难真相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用自己从事新闻10多年来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阐述新闻的真谛和作为一名新闻人的追求。
  到第一现场去,是中国青年报一贯的理念,也是刘畅的追求。从大漠边关,到雪域高原,从边远海岛,到都市村庄,他的足迹遍布除台港澳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1999年11月,韩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遇险,请求中国登山队支援,刘畅是唯一一个去现场采访的记者。当时时间紧迫,来不及做“充分准备”,他匆匆忙忙在王府井买了件羽绒服,穿着皮单皮鞋,便搭乘飞机飞往拉萨了。因为种种原因,当地相关部门不能提供任何援助,他只能独自一人赶往珠峰大本营。高原反应、交通问题频频困扰着他,但一切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为了能有机会深入采访韩国登山队员,在座位有限的情况下,他毅然爬上了敞棚行李车。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他昏迷了过去,10多个小时之后,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鸟语花香,他以为到了天堂,后来很多医生护士来看他,他才知道,自己被救了,那一刻,他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雪域高原的生死线上,他发回了《雪域大救援》等独家报道。
  很多人认为,记者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总是以一腔的热血去报道新闻,揭露事实,寄希望于自己的报道可以感化社会,改变社会。刘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记者是理性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拥有对新闻事业的热情,这种热情是每一个新闻人必不可少的。身处新闻现场,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平和,不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否则采访不扎实,出现片面、夸大等偏差。也就是说,要有忠实记录历史的“操守”和“底线”意识。
  在感性接触灾难的同时,要有足够的理性意识。不能让悲情(现场)、赞歌(救援)来淹没灾难的真实场景、过程和探究灾难原因的努力。灾难报道中,记者不是诗人,不能肆意宣泄情绪;记者也不是小说家,不可靠想象填充未知的报道内容。记者是公共信息传播者,重大事件记录者,历史时刻见证者,社会问题发现者,时代进步观察者。一个记者应该充满诗人的激情,作家的叙事能力,史学家的客观理性,法学家的公正公平,哲学家的思考思辩能力。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在现场,更应该秉持“我们依然在路上”的理念,不能退缩,为新闻理想奋斗。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