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远走 年味依旧
用什么迎接大年初一的到来,除了新年的钟声,更能让人们直抒胸臆的,便是震耳欲聋、连绵不断的爆竹声。2月5日,乡村原本静谧的夜,在爆竹声里变成了一个舞台,各种鞭炮和花炮轮番登场,这样的辞旧迎新,我经历了40余年,此夜一如往昔。
年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从母亲做的第一套冬衣开始,从父亲给的第一个气球开始,从弟弟买的第一枚花炮开始,从我贴的第一副春联开始。记忆中还有那么一天,邻居家做了冬天的第一锅豆腐,打了今年的第一批糍粑,这便拉开了年的序幕。紧接着,何奶奶家的年猪请人来杀了,热气腾腾的鲜肉摆在案板上,有一种丰衣足食的怡然自得。几户人家共同看管的鱼塘干了,大人小孩都挽了裤腿下到塘里,和水里泥里的每一条鱼搏斗,收成好的年头,母亲可以提回家一竹篮大小不等的鱼儿。不久,这些肉和鱼,连同母亲饲养了一年的鸡,就变成了竹篙上挂着的腊货。我还知道,再过不久,它们就要变成我们春节餐桌上的美味,那是我们一整年的盼头。
过年,不再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词语,是从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穿上新衣开始,从我们逃离大鱼大肉开始,从不管身处何方都能凭借互联网看到亲人开始,岁月的流逝,物质的充盈,科技的进步,让年的诱惑逐渐减弱。而这,并不是传统的丢失,恰是时代的向前。
无论时光怎样轰然远去,过年仍然是吸引游子的巨大磁场。不管身在何方,都想在那天回到父母面前。写春联的现场被强势围观,各大超市的结算处排着长龙,河街的年货市场人来人往,热门旅游景点游客爆满,除夕夜家人群和单位群热闹抢红包,淘宝和京东大数据显示春节购物增长迅速,年还在,年味也在,不过,它已经变换了多种呈现方式。
而在岁月中丢失的那些场景,仍然牢固地霸占着我们的记忆版图,成为我们频繁回望时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