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记者一行前往武陵区芙蓉街道泽远社区。再次踏上这片洒满热血的革命土壤,行走在泽远渠边,心中装进了更多敬仰。凉风袭来,远眺长空,思绪穿梭到1929年3月一个北风哀号的日子,一位满身伤痕、血肉模糊的年轻共产党人戴着手镣脚镣,被刽子手推搡着,朝着刑场走去。这一天,离他22岁生日还有6天。

1984年秋,潘振武将军(中)祭扫刘泽远烈士墓地。 刘志伟 提供
刘泽远,这个不到22岁的湘西特委宣传委员、书记,走完了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走、不曾走的路。我们没有见过他,却仿佛能看清那一张脸——那青春的脸庞,写着满满的倔强和坚贞的信仰;我们仿佛能看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那台空着的检阅车上,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们灿烂地笑着……也许,那一日他便知道,他没有走完的路,会有千万人继续往前走,他没有完成的理想,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去接力奋斗。
刘泽远应该是无比欣慰的。他只在襁褓中见过一眼的唯一的孩子刘遗珍,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他的后代子孙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代代都有共产党员;今天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幸福新时代的常德人,手捧鲜花,心怀敬仰,来到他的墓前,学习他崇高的革命精神,传承他无私的红色信仰。
文革时期刘泽远被错误地认定为叛徒、反革命,“平反大会那一天,我外婆把我们家所有人,包括我大姐刚生的宝宝都带到现场。”刘志伟说,外婆和母亲要让所有家人都看到父亲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她们坚守着刘泽远的革命信仰,坚定着对共产党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已经成为一种红色基因植根进了刘家人的血液。
“永远跟党走!”这句话在刘泽远的后人这里,不是一句口号。刘志斌,刘泽远的大外孙,今年66岁,早年当过兵,现在是常德卷烟厂一名已经退休的8级技工、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每年的国庆节,他大清早便起床,把一面五星红旗升在自家窗外,这个习惯已经坚持21年,也成为了所住小区的一段佳话。刘志伟说,多年前看哥哥的这种行为还有点不理解,现在则被哥哥对党、对国家的这份信念情怀深深感动。
四代人,十名党员。当刘志伟如数家珍分享那一摞摞自己收集整理的“家族宝贝”——泛黄的老照片、起了斑点的旧报纸、几十年前的奖状、毛主席寄来的信笺和照片……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这些珍贵的史料甚至文物时,历史就那么自然、那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传承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
这种传承成为了一种家风。“认真做事,诚恳做人!”简单的几个字,在刘志伟拿出的另一摞红色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荣誉证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泽远故地——武陵区芙蓉街道泽远社区,也晕染成了一片红色的土地。泽远小学的学生虽不多,但学校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栏醒目的位置固定张贴着刘泽远烈士的生平事迹,并定期组织师生去附近的烈士陵园祭扫;社区唯一的安置小区原本取名“长乐佳苑”,但社区居民们却觉得,没有烈士们的牺牲,哪有如今的安乐?在大家一致的强烈要求下,小区将已经安装好的名牌换下来,重新取名“泽远佳苑”,时刻提醒,永远感恩;一条崭新的泽远路即将开建。人们用随处可见的“泽远”两字,铭刻起一种红色精神,更用这种精神勉励后人。
记者 鞠林 夏孟琦 武大为
▶延伸阅读
刘泽远,1907年3月10日生于常德县丹洲乡(现武陵区芙蓉街道)刘拱桥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冬回到家乡,积极从事教育和农运工作。1926年冬,经李庆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中共湘西特委在常德成立,刘泽远被任命为特委宣传委员。此后,他即投入到组织农民武装的隐蔽斗争中。1928年8月,他到南县与原益阳特委、南华安特委负责人詹乐贫、崔汉章、徐少保等接上关系,将原益阳特委、南华安特委扩大改组为中共湘西特委,并担任书记。1929年,被叛徒出卖,刘泽远被捕。在敌人的利诱和刑讯面前,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29年3月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