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记者老区行】湘西北首义:文甲星火可燎原

来源: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9-10-25 21:12:57 【字体:

    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鼎城区尧天坪镇万寿山上,苍松翠竹环绕,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碑前摆满了花篮,“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挽联随风飘舞。

    10月上旬,记者走进文甲区(今尧天坪、长茅岭、草坪各一部分区域)这片红色热土,追寻文甲起义的足迹,倾听革命先烈谱写的英雄史诗。

    血腥镇压 激发起义决心

    78岁的莫纯清老人,听着红色革命故事长大,从小他就对革命先烈敬仰万分。十多年来,他四处奔波,孜孜不倦地寻找与文甲起义有关的遗址、遗迹,收集当时的文物,整理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

    “就是在这里,300多名青壮村民跟随着戴修文、徐炳初、潘振武闹起了革命!”莫纯清指着万寿山上一处小山丘,将时光带回到92年前。

    1927年5月24日,常德境内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敬日事变”,白色恐怖笼罩沅澧大地。时任楚才党支部书记的戴修文临危受命,回到家乡组织和领导秋收暴动,配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

    草坪镇紧邻尧天坪镇,枫林口村10组的一条小溪边,有一栋两层楼的民房,这是村民朱为定的家。76岁的朱老从未离开过家乡,在他家屋后,有块杂草重生的空地,这就是文甲起义策源地普庵祠的遗址。普庵祠坐落在当时文甲区的中心位置,四周沃野环抱,前有一条溪流,后有大片竹林。“小时候听老人说,这祠堂香火旺盛得很。”朱为定至今还依稀记得,长辈给他说当初村里闹革命的事情。

    1927年9月初,戴修文秘密联络原文甲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地下党员徐炳初和原文甲区农民协会宣传委员、万寿山乡农民协会委员长潘人安(即潘振武),在普庵祠里多次谋划武装起义。

    尧天坪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十分适宜油茶树的生长。近年来,在镇党委书记钱小龙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全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当地村民肖铁城经过十几年的精心选育,培育出了我市唯一一个油茶杂交良种“铁城一号”,在镇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发旺桥村的油茶产业示范园里,播种不到两年的“铁城一号”散发着勃勃生机。登高望远,全村景色尽收眼底,田间的晚稻刚刚收割干净。已近黄昏,暮霭悄悄潜进村庄,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晒谷场上闲聊。眼前是一片和谐共美的田园风光,曾经却是硝烟弥漫的战场。92年前,这里杂草丛生,人烟稀少,曾是起义队伍打游击的地方。

    一声枪响 点燃革命之火

    1927年的9月10日,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第二天,正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清晨,戴修文站在万寿山的最高处发出了起义信号,300多人的起义队伍有的拿着老式步枪,有的扛着自制的猎枪,也有的手持梭镖、大刀,打响了湘西北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

    反动区公所被捣毁,反动团防大队长张仕元当场毙命,不法豪绅的钱财被没收……文甲起义告捷,声势大振,人民群众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当晚,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起义队伍进行分散隐蔽,等待时机,再举义旗。

    草坪镇枫林口村4组的卢有枝,今年已经72岁了。她是文甲起义领导人之一徐炳初的外孙女。走进她家时,她正忙乎着。这几天,她与78岁的老伴张国胜从山里捡回了300多斤的油茶籽。

    “这些年,我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卢有枝,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她有着远比常人的坚强。1999年,卢有枝的小儿子身患肾病,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做手术的钱都是借来的,哪有钱买肾源?我自己移植了一个肾给儿子。”身体恢复后,卢有枝硬是通过勤恳的劳动,与老伴一起还清了债务。如今她的3个儿子均在外地务工,每逢过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小时候,看见过外公的照片。照片里共有四个人,听母亲说,当年文甲起义的领导人戴修文、潘振武都在照片里,外公一身白衣,站在中间。”说起烈士徐炳初,卢有枝眼眶湿润了。

    文甲起义后,戴修文和徐炳初相继被敌人杀害。

    不忘初心 传承信仰之力

    “广场至纪念碑分两个台阶,一台阶19级,二台阶27级,象征1927年;纪念碑身高13米,寓意常德文甲农民起义首战牺牲的13位革命烈士。”尧天坪镇的讲解员刘惠群正在向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党员们进行现场讲解。

    文甲农民起义是湘西北地区最早爆发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狠狠打击了土豪劣绅的气焰,震撼了常德县内国民党反动统治,鼓舞了沅澧大地人民的革命斗志。武装起义从策动、发动到行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像一颗火种般,点燃沅澧大地进行武装革命的熊熊大火。起义的队伍并没有“朝起晚散”,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洪湖,在桃源的“徐溶熙政权”,在石门的“南乡起义”,在临澧“太浮山武装割据”,都有他们战斗的身影。

    为什么整个湘西北,首先爆发农民武装起义的地方会是文甲区呢?

    鼎城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世平给出了他的答案。当初的常德县(现鼎城区)一直是湘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在常德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农运动,为土地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因此,在文甲区首先爆发起义并非偶然。

    在文甲起义的带动和鼓舞下,常德县相继组建了5支工农武装,开展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并向周边及湘西北地区发展。不仅如此,常德县还是湘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中心地区之一,为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烈已逝,信仰永存。革命先烈为了百姓谋幸福的精神永远流传。在这片红土地上,记者欣喜地看到了一群为家乡群众谋幸福的年轻共产党员。

    80后的李丹,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一名学习音乐的女孩子,办起了“小蜜蜂家庭农场”,将“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模式引进家乡,带起村民搞起了农产品“私人订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小蜜蜂农场的基地面积已经扩至200多亩,一年内可生产将近90多个蔬菜品种。“小蜜蜂家庭农场”一举解决了当地30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李丹还建立了农场党支部,定期上党课。

    1989年出生的刘慧,一名刚满30岁的小伙子,放弃在外创业的机会,回到家乡,在枫林口村担任村支书。3年来,他任劳任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里人说起他都竖起大拇指点赞——年纪轻轻却满脑子的金点子。如今,他又在村里搞起了“幸福屋场”的建设……

    “要把红色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要把老区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鼎城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雷建国告诉记者,目前鼎城区已建成革命纪念设施15处,尤其是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鼎城区新发展的党员都要在这里,面对党旗进行庄严宣誓。市内多家单位的党支部也经常来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记者 唐卫平 唐志勇 林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