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10位新闻工作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来源: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9-11-08 10:55:44 【字体:

    编者按

    11月8日,广大新闻工作者迎来第二十个记者节。

       今天,让我们放缓忙碌的脚步,回头看看跨越的千山万水,经历的韶华变迁,重温激励我们前行的初心和使命,展望充满希望的明天……

       常德日报特推出记者节专版,把镜头对准自己,让新闻工作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这里有深耕新闻30年的高级记者、资深新闻人汪肯堂、刘雅玲、胡南;有坚守晚班20多年的时事编辑;有在采访一线磨砺成长的优秀青年记者;有在抗击暴雨直播现场,被水浪掀翻后爬起来接着拍的新媒体主力军。重读他们一篇篇闪烁着时代光彩、仍有情感余温的新闻作品,令人心潮澎湃;重温一个个历经艰辛、追求精品的创作故事,让人久久回味。

      站立于新时代,我们无论在路上,还是在现场、在台前、在幕后,都将秉承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大美常德航拍图。记者 刘颂 摄

 

那岁月,不只因为怀念而美好

汪肯堂

    若现在有人问我曾经的职业,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对方:“我曾经是新闻工作者。”而不会说是当今时尚的“媒体人”。并非我“花岗岩”,不接受新事物,我只是觉得新闻一词准确些,而媒体太过宽泛。

    我是1991年加入新闻队伍的,选择了复刊不久的常德日报社。

    很幸运,在我二十多年的新闻生涯里,我见证了我国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当时的报社还借住在市彩印厂的几间办公室里,当然,印刷也交给了彩印厂。报纸当然是黑白的,只是在喜庆的节日报纸报头或标题套个红什么的。当时的印刷还是铅印。铅印的排版可比现在麻烦多了。首先,美术编辑根据文字编辑组好的稿件在版样纸上规划好版面,然后交给厂里的工人拣字拼版。工人一手端托盘,然后在铸好的字模架上一个一个去寻找相应的字来拼成文章。那字模又小,又是反字,很不好找。有时候,或是文字编辑数错了字,或是美术编辑算错了数就会多几个、十几个字排不下,这就要删字。我的第一份工作中就有这个职能,负责删字。当然,所删的字不能妨碍意思的表达。我们称之为挤水分。美术编辑经常开玩笑说我,“没有你不能删的文章”。那么,少了字又该怎么办呢?我就要美术编辑画个插图什么的来补上那个小洞。因为这份职责,我和美术编辑都要看到第一份报样后才下班。那时候没加班的概念,更没有加班补助,人没有累的感觉,更没有怨言,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每一份报纸出来都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92年下半年,我们就搬进了自己的院子。这不是一般的搬个家,报社一下子有了自己单独的院落,有了新办公楼,更主要的是有了自己的印刷厂。这个印刷厂可不一般,排版是激光照排,印刷是轮转胶印。这时,换个版式、字体变个大小、换个字体等都是很简单的事了。印刷起来也很快,几万份报纸两个小时就印完了。在排版印刷上的这一进步,在行业内我们称之为告别了铅与火,其实质是终结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

    这个时候记者们还是手写稿,我的工作则是在总编室看稿、审稿、修改稿。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少的,那就是一瓶红墨水和一支毛笔,用它来涂改稿件清晰可辨又效率高。此时我也偶闻一些发达地区已要求记者人人会电脑,记者交上来的都是打印稿,我想那看起来就轻松多了。我想那一天迟早也会来到我的身边。

    这个时期的报业有如春笋,能听到拔节的声音。大城市、发达地区常有惊人的消息,常德这样的内陆三线城市也会让你感触到它发展的强劲节奏。《常德日报》1989年复刊时是四开周二的小报,接着就是周四报、日报,到1995年就改成了对开日报。到2000年又增加了一份《常德晚报》。营业收入也从开始的一年几十万元,到新千年上了千万元。这个时期有两个热词——发展、新闻。报业的发展并没有放弃新闻内容这一块,两者相互依存。

    2005年,常德日报社又要搬迁新的院子了。这次搬迁也不只是院子面积大了,办公用房多了,也还有两项报业上标志性的进步。一是报纸实行真正的彩色印刷,而不是只套个色;二是采编流程要全部实行网络化,也就是记者编辑们要告别我们祖祖辈辈用了上千年的纸和笔。当时个别年纪大一点的同事还有一点点抵触情绪,五笔输入担心难记,学不会,拼音输入普通话又不标准。可当他们硬着头皮学会了之后,谁也离不开电脑了,也不想回到纸和笔的时代了。

    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在疯长期,媒体的大变局正在进行时,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有如群雄逐鹿,纸媒或许在某一天就会走进历史,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将来的媒体长成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新闻的本质不会变,人类的好奇心不会变,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会变,也许,一种适合我们每一个体、高品质又便捷的媒体正在孕育之中。

 

60个记录本

刘雅玲

    30年,60个记录本,字里行间包含了我对职业的尊重,对新闻的热爱,也一笔一画记载了我的青春热情,我的无悔人生。

    今年是常德日报社成立30周年,是我在报社工作的第31个年头。值得纪念。翻出了沉睡在柜底的一些笔记本,按时间顺序整理居然有60本之多!

    最早的记录是1988年12月2日,应该是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采编策划会议。

    那时报社才18个人,分工不是太细,我负责接待来信来访。我处理的第一封群众来信是投诉桃源县燕家坪乡政府向分管企业摊派资金为干部购置摩托车。我乘常德至桃源的班车去了县里,然后坐在桃源县宣传部新闻专干武建平的单车后面去燕家坪乡采访。回来后的第三天,1989年8月15日发了我新闻生涯中的第一个头版头条《干部摩托化,群众意见大》。消息见报后,市人大主任、市长,市纪委监察局都作出了批示,处理了乡主要负责人,所有半价购摩托车的干部都重新补交了款项。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新闻的力量。

    那个年代我们对新闻稿件抱有敬畏之心。采访本上尽可能多做记录,回来之后先打草稿,然后用方格文稿纸抄正交编辑修改,如果编辑改得多,拿回来抄正再交终审。如果终审还有改,又拿回来再抄正,最后进印刷厂的文稿都是较整洁的手写稿。我的写作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提高。1991年澧水流域大水之后的中秋节,报社策划了一个“神州一片月——本报记者中秋节在灾区的见闻”专题。5个记者分赴澧县、安乡、津市、石门、临澧灾区采访。我被派往安乡县会子庙村,生怕采访不细回来写不出像样的稿件,我写了几十页的采访笔记,见报稿却只有三百来字。后来这个专题在省里获得了好新闻奖。

    常德的水患频繁,我的记录本上关于抗洪救灾的采访内容,从1991年到1998年几乎年年都有。1998年特大洪灾的时候,我采访前来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和李岚清,还兼任了摄影记者。那时候胶卷珍贵,心里想着拍一张要成一张,拿着一个巴尔达的小相机和省电视台的记者抢位置,居然拍来的照片都用在了报纸上。

    我对本土历史有浓厚的个人兴趣,新闻采访也自然偏向这类题材。1994年3月27日一批曾参加过常德会战的日本老兵向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献花圈。我去采访后,写出了《八千男儿血 引动忏悔泪》的长通讯。通讯见报后安乡县的陈老师来找我。他父亲1943年牺牲于常德会战,但常德会战纪念碑上没有名字。我闻讯后去武陵区档案馆查资料,居然在民国档案“常德会战烈士的抚恤名录”中找到了他父亲的名字——陈国栋。当我把陈国栋的故事写成《英雄无碑》的通讯,又把复印来的资料交给陈老师时,他泪流满面。

    从1996年底开始,我的采访本中多了细菌战跨国诉讼的内容,后来十几年的采访本上都有跟诉讼有关的内容。日本调查团来常德,我写了大量的人物专访记录。我还三次赴日本参加原告开庭采访记录。我跟踪这个诉讼十几年,写了100多篇报道、三篇论文、一本专著。

    1993年我获评中级职称不久,开始接触编辑工作。采访本上记录得多的是通讯员联络方式、栏目设计、热点收集和《人民日报》等报刊的标题和选题。1999年我担任了政文部主任,记录本上的内容也从纯采访记录增加了部室版面、特刊策划。2003年我担任了副总编辑,又多了一个党委会记录本。2008年报社实行媒体分体运作,我成了常德晚报的领办人,被人戏称为“包头”。我的记录本上又出现了媒体经营、任务分配、活动变现的记载。

    2005年报社实行了无纸化办公,很多记录改用了电子文档,2014年我购置了智能手机,很多的采访直接用手机记事本记录、写作、发稿。QQ、微信也成为了办公、采访、写作的工具。文字记录本的使用率大幅减少。

    2018年初我到常德融媒工作。这个以短视频为发展方向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报社记者“一个本子一支笔”的采访方式。尽管记录本成为过去式,但翻看这些记录,我还是感觉到了这些文字的温度。

 

我所经历的4次国庆报道

胡南

    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好也是常德日报社创建创刊30周年。三十而立的常德日报社期间做过4次规模较大的国庆特别报道。

    1989年4月1日,试刊6期后的常德日报正式创刊,时为周二刊4开4版。下半年,常德日报记者联手常德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通过梳理常德解放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历史资料,以“解放常德”为切入口,以故事连载的形式,每期1000字左右,连载11期,作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报道献礼。很多读者致电写信给报社,称赞常德日报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爱国、爱家乡提供了好教材。

    1999年,50周年国庆大典,常德日报策划了三组国庆征文活动,主题分别是“我们一起走过”“在共和国旗帜下”“祖国在我心中”。彼时,正是报纸征文风行时代,一年之内举办上十次征文活动也属常态。“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以文史资料为主,盘点在共和国旗帜下常德风流人物的特殊历程;“我们一起走过”则侧重市民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最深的记忆和闪光的片段,突出纪实性;“祖国在我心中”则以抒情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之情。

    当主题征文活动进行正炽时,省委宣传部以湖南省解放50周年为契机,策动了全省媒体联动的“潇湘一日”大型采访报道。报道要求在湖南省宣布和平解放的8月5日纪念日那天,全省各级媒体同步采访,翌日各自同步发稿。常德日报提前谋划,抽调骨干精心准备,我承担了采访常德解放后第一任地委书记乔晓光的任务。

    倏忽十年,时间到了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9年前的2000年,常德日报社第二家国家正规出版物——常德晚报诞生。2003年我策划主编了常德报史上第一个新闻特刊《孤城壮歌——常德会战60周年祭》,此后,特刊成为常德晚报对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进行集中深度关注的常态,常德晚报高峰期一年做过十几个特刊,这与都市报进入厚报时代背景不无关系,自然,60周年国庆又选择了特刊报道形式。

    常德晚报“国·家60年”的国庆特刊共计48个版,除了盘点60年来国家和常德大事件外,还从吃住行穿娱乐婚恋取名等变化讲述了非常生动有趣的市民故事。尽管当时分管晚报的总编辑严控广告版面,但最后广告仍然超过了22个版。

    这期特刊用了1949年到2009年出生的61人61张笑脸拉通封面封底。61张幸福满足、喜气洋洋的笑脸,透露着都市报黄金时期新闻品质的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常德日报社已是“两报一网一屏一端”多媒体格局。我所在的常德融媒手机客户端上线一年来,率先在常报集团进行转型探索,全力进军短视频、直播和H5(动漫)等新媒介新传播方式。围绕今年的国庆大典,常德融媒一马当先,用精心拍摄剪辑的人物系列短视频《我和我的祖国》和图片故事专题《长在红旗下》拉开了常德日报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序幕。

 

“跑”出来的新闻

孙玮怿

    “走,跑新闻去。”这是报人们见面后常说的一句话。有人可能会问,新闻不是“写”出来的吗?怎么就“跑”了?

    举个例子。2007年,我到石门县所街乡采访所街水文站站长胡雪霜。从常德市城区坐车到所街乡,用了近6个小时。两天采访时间,我与胡雪霜同吃同住同工作,一起淋着大雨爬着悬崖边凿出的222级台阶,一起在咆哮的渫水边上测量水文数据。采访结束后,我连夜写成了长篇通讯《222级台阶》,刊发在常德日报头版头条。如果坐在办公室里,仅靠几篇推荐材料,是无法感知胡雪霜工作的坚守和不易。

    “脚板底下出新闻”。17年前,我成为一名党报记者“新兵”时,前辈老师就将这句话送给我了。“到新闻现场去,到基层去”,这是30年来,常德报人不变的传承。

    2017年2月,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成为负责常德高新区专刊的记者编辑。园区是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大潮中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其新闻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报道不同,如果不花心思,报道将成为“专业论文”。我从“勤跑”着手,掌握更多一线“情报”,让园区报道更有“立体感”、更鲜活。采访落户园区的企业时,我会直接跑到企业生产一线,通过多看、多问,拉近企业与读者的距离。有家企业的产品是“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样一个听上去特别有距离感的产品,普通老百姓用得到吗?有哪些特别之处?通过采访,发现这款太阳能电池虽然名字绕口,但其实在计算器、智能玩具、遥控器等产品上广泛应用,新闻报道就从这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写起。比如,企业园区的非公党建工作,我转换思路,不跑部门跑企业,通过生产线上一个个共产党员攻坚组、共产党员领头雁的鲜活事例,回应了社会中一些“企业搞党建是花架子”的错误论断。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报记者,只有从会议、文件、资料中“跑”出来,“跑”进新闻发生的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这份职业的快乐与幸福。

 

“时事”艰辛 事在人为

易焕军

    三十年宣传不辍,薪火相传。变化的是采编工作的方式,不变的是新闻宣传使命。党报的使命就是当好“党的喉舌”,如何把中央精神宣传贯彻好,是时事版编辑担负的主要责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编好时事版,必须把每天的时政新闻做足功课,深刻理解新闻稿件中所表达的中央精神的内涵。新华社发的这类时政稿件一般都是大稿件,然而每天的时事版面又很紧张,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吃透新闻后,对文章进行精编。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事编辑工作,白天我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发生的新闻,用心地去思考分析新闻稿件的分量、报道方式……晚上上班时,再查看新华社当晚播发的稿件,与自己白天所掌握的新闻进行比对甄选,快速准确地编辑好要采用的每篇稿件。由于每晚的编、排、校、印时间有限,要保证第二天早上让读者拿到报纸,每个环节都是争分夺秒。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活动报道,新华社播发了上千张新闻图片、几百条文字稿件,要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并编好重要稿件和抢眼的新闻图片就很有挑战性,如果没有白天的心中有数,哪来晚上编稿时的驾轻就熟。 时事新闻无小事,出了事就是大事。传达中央精神容不得半点马虎,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在版面位置排序、标题的制作上都有严格要求。新华社有时一天会发多条重要时政新闻稿,这就要对每条稿件进行具体分析。如全国指导性工作和特殊的重大活动及会议之类的稿件需要用头条通栏报道,习近平主席出国访问的外事活动一般要上头条,外国领导人来访的要根据活动重要性来决定上头条还是上报眼……时事编辑工作让人每晚心中都是绷紧一根弦,每晚都在经历着一场高强度的“考试”,这根紧绷的神经要到第二天飘着油墨香的《常德日报》通过了广大读者的“检阅”后才能放松。

    想成为一名合格编辑,了解掌握的知识面必须要广,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新观点、精辟论述、生动语言等。23年来,我耗费了大量精力致力于时事编辑工作,编辑时事版面四千多期,从未出现过差错和失误,披着夜幕上班,踏着晨曦回家,为的只是把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结缘新闻 不负青春

黄云霞

    我穿梭在城乡学校的校园里,奔走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间,为常德教育鼓与呼,为宣传学校特色出谋划策,也对教育领域的某些负面舆情进行监督,让他们又爱又恨。

    我来报社工作13年了,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不仅圆了我的新闻梦,也让我从一个对新闻懵懂无知的“非科班生”变成了一名在教育领域的“专家型”记者。

    我是当了5年教师后改行当记者的,对校园、对教师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致使我在教育领域服务了11年,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校园新闻,亲历了常德晚报校园周刊创刊号的诞生,见证了常德教育的变迁发展。

    记忆犹新的是十多年前常德晚报策划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专题,那时我刚来报社工作不久,写人物通讯还不太擅长,但我大胆地向编委会报了一个放牛娃考上大学的励志素材,编委会觉得这个素材很好,让我进行深入详细的采访。写稿时,我真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修改了几次才提交稿件,当我把这篇通讯“处女作”交给编辑时,被无情退回,理由是缺细节,不能打动人。我重新采访,仔细打磨稿件,反复修改,终于以比较完美的状态见诸报端,那一次,常德晚报扩版至52个版,为史上最有厚度的晚报。为了让高考生考完后快速获取答案(那时网络没有现在发达,第二天看到答案已经是最快速度了),晚报编辑部全员加班,连夜从省教育考试院拿到试题,经过扫描、校对、排版等程序后,6月9日早上,报纸与读者见面。为确保报纸的本土、民生、精致与权威,我和编辑记者们忙活到凌晨3点才收工。为了体验受众对报纸的喜爱程度,我们还走上街头卖报,给市民发放问卷调查,征求办报意见,乐此不疲。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晚报奋发向上、团结一致的和谐氛围一直鼓舞我,得到的历练与收获是我成长中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抗击暴雨直播 我在最前线

罗希

    一场暴雨让一群人开启“战斗模式”。7月18日9时10分,常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区3小时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常德融媒在新华社现场云平台即时开通直播《常德抗击暴雨进行时》,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所有记者战斗在暴雨一线,为常德市民提供一手的权威资讯。

    此时此刻,我和同事曾玲正处于紫菱路与朗州路交会处。收到直播指令后,我们站在原地进行直播。由于此处地势低洼,积水较深,很多车辆被困水中,很多群众站在路旁的台阶处不能动弹。

    几分钟后,常德消防与交警赶到现场展开救援。一辆幼儿园校车被困水中,进退两难,情况十分危急。消防与交警紧急接力救援,他们把校车里的儿童一个个抱出来, 22名儿童被成功转移到安全区域。为了拍摄到关键镜头,我们小心翼翼地涉水而过,试图最大限度地靠近现场进行直播。随后,我将视频素材传到了直播平台里。这些视频素材经过剪辑上传后,通过梨视频、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并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获得全国人民的点赞和热评。

    紧接着,消防指战员在水中来回接送路人。我们又拍到了几组消防指战员背群众的画面,并对受助群众进行视频采访。拍摄一辆涉水而过的车辆时,我俯下身子进行拍摄,没想到,此时一阵浪掀了过来,我一下子就被掀翻在水里,旁边饭店的玻璃也瞬间被大浪的力量击碎。我踉跄地站起来,一身全都湿透了。顾不上那么多,我捡起手机擦干,想继续直播,浸过水的手机却关机了。于是,我和曾玲便依靠她的一部手机,一边拍摄,一边继续进行直播。

    7月18日17时许,紫菱路与朗州路交会处的积水消退,车辆正常通行,我的直播报道任务也完成了。

 

我和“尚一君”的故事

邓淇月

    “尚一君”对粉丝的贴心、热情和对新闻事件永远求真的态度,成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而粉丝们对“尚一君”的喜爱,也成为我和同事们不断进取的动力。

    3年多来,我已经习惯了早起必看微信后台数据,晚上还要编推文的生活。哪怕是睡在被窝里,接到线索电话也会跳起来打开电脑。因为,我知道那10万多个粉丝,每天都在期待着“尚一君”为他们送去及时、新鲜、温暖的常德新闻和资讯。

    尚一网微信公众号从2014年开始上线运营,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将尚一网微信公众号人格化,取名为“尚一君”。之前做过记者和网站编辑的我,2016年加入了“尚一君”的行列。三年来,我编辑了1050万字共7000余条推文,其中阅读量10万以上的推文有6条,最高的一条阅读量达45万。

    不久前的10月16日,常德沅江隧道正式通车,这是必将载入常德史册的大事件。“尚一君”提前策划,不仅仅第一时间发布事件消息,还用图、文、视频对沅江隧道详细介绍,更回顾33年来常德在沅江上修建的重大交通工程,以及这些工程给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和常德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最终,这条原创推文《刚刚,沅江隧道通车!33年,常德从“水上跨越”进入“水下穿越”新时代》达到11万+的阅读量,引发网友强烈共鸣,共收到500多条真情留言。

    11月4日,常德市委网信办官微发布常德各类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周排行榜,尚一网微信公众号名列榜首。这已是“尚一君”今年以来第34次获常德媒体微信公众号“周冠军”。历经多次改版升级,如今的尚一网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全面、讨论最深入、传播最广泛、最贴近常德人生活的微信公众号,是展示常德新形象、传播常德正能量的重要舆论阵地和海内外网友“了解常德的新选择”。

 

学做新型的“笔杆子”

黄媛媛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以前采访时,我一般只写文字稿,偶尔拍张照片,一个采访本、一支笔、一张嘴就是我全部的工具;现在,融媒体时代到来了,视频的拍摄和剪辑已成了不少记者的基本功,但这也是一名文字记者的最大短板。

    近年来,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大力推进融媒体发展,对记者的培养也全方位开展:提笔能写稿,放下采访本能拍照,拿起手机能拍视频,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现场连线都不在话下。今年9月,为了跟上深度融合的步伐,根据常德日报总编室安排,我到常德融媒跟班一个星期,学习利用手机拍摄视频。

    第一天编前会上,我按要求进行了新闻采访报题——《普及电子健康卡》。由于人手有限,这次采访我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图片、文字、视频“一勺烩”,但也少不了融媒“小前辈们”的群策群力。

    到达采访地点——湘雅常德医院前,我进行了简单的策划,敲定该用什么镜头、怎样取景等,并与医院办公室人员进行沟通,请他们联系一些采访对象,并提供必要的帮助。随后,我一边用手机录音功能收音,一边录制视频……虽有点紧张,拍摄技术还很粗糙,但好在完成了任务。

    此次采访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融合成效的考场。当我回看那些拍摄技术粗糙的视频时,我深刻地认识到:融媒体时代,文字记者要勤练内功,尽快转型,跟上深度融合步伐,用新媒体的手段提升报道品质,学做新型的“笔杆子”。

 

见证一座城市的“生长”

刘颂

    近几年,常德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双修、动车入常等,让常德行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佼佼者。

    而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与见证这座城市“生长”,与它共同成长。

    2014年至今,我工作有5个年头,也记录或见证不少人和事。在这么多采访中,沅江过江隧道算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时间跨度有3年,从前期规划到PPP项目立项,再到施工建设,完工正式通车。每个重要的节点,我和文字记者都进行图文并茂的采访报道,全程记录与见证。

    2016年10月16日,过江隧道正式在鼎城区破土动工,12月27日市政府与常德沅江隧道有限公司正式签订PPP项目合同,再到盾构机下井,隧道东线掘进……可以说,隧道建设的每一个“举动”我参与并用照片记录了下来,这些将是未来珍贵的影像资料。还记得我第一次下隧道时,内心又紧张又兴奋。外面的温度有点低,我顺着20多米高的钢架楼梯下到了隧道内,气温立马高了很多,看见施工人员用气动扳手紧固隧道管片螺栓。走进隧道后,我耳朵里就传来巨大的噪音,架在隧道壁两旁的管子,是“沅安号”盾构机在掘进时将岩石打碎,通过这几根管道源源不断地向外面运送砂石。我步行500多米,来到盾构机控制台,只见工程师正在操作盾构机向前掘进。当时,我不仅用相机拍摄了照片,还拍摄了视频。

    回想起2017年12月28日,“沅安号”盾构机第一次下井进行始发仪式,我和文字记者互相配合着小心翼翼地爬上40米高的塔吊,只是为了拍摄记录始发仪式现场的壮观全景。今年10月16日,隧道正式通车,全市人民瞩目,当天下着雨,家住附近赶来观看通车仪式的市民,撑着雨伞,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在地面完成拍摄后,环顾四周都没有很好的制高点,还好,这时我有了无人机,再也不用抢时间冒着危险去寻找制高点了,当无人机升空之后,手机画面上传来众多市民撑着雨伞围在隧道口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调整好画面角度,按下快门,将这一画面永远地记录下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