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追赶太阳的人
每每看到镜头中的记者,总会默念起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8月15日以来,常德最高气温升到35℃以上,高温下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不辍劳动、不辞辛苦,成了35℃以上最美的风景。而闻讯而动的记者们奔波在烈日之下,忙着采访和记录,成了风景之外的风景。
8月18日上午9时许,气温已高达36℃,白光刺眼,马路滚烫,两旁的树叶垂下来像要着火一样。“创享新城 活力新区”常德市城东新区的开工仪式现场,也正如这天气一般火热。聚焦这一城建大事,来自湖南日报社、常德日报社、常德广播电视台、武陵区融媒体中心的十余名新闻媒体记者头顶烈日,架起了“长枪大炮”,不一会儿全都全身湿透,成了“汗人”。
同一天,常德广播电视台记者李胜、毛天锡、孙露一大早就动身赶往石门县维新镇,开展“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维新镇是一座移民新镇,正大力发展香莲、脐橙产业,3位记者穿梭在莲池里,完全顾不上身上湿透透、鞋上泥巴沾一层。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7月份起,常德日报社派出由社领导带队的采访组,走进常德市1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重点村。正是最热的三伏天,深入各示范片重点村,记者们闻到的是空气清冽,看到的是溪水清澈,是“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酷暑炎热被记者“甩”在脑后,陆续推出了《不辞长作秦溪人——从村民的回归与转型看汤家山村振兴发展》《产业融合天地宽——市委驻西洞庭毡帽湖村工作组实践启示录》《喜看“裕民”新变化》等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的专题报道。
7月15日11时30分,常德城区建设桥机埠突发大型翻砂鼓水险情,20多平方米的内河区域陡然出现6个翻砂鼓水点,该险情距市江北城市防洪墙约500米,如不火速处置,内河将与沅江融合,危及沅水武陵大桥,甚至给市城区带来巨大灾害。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记者迅速赶到现场。鏖战了10个小时之后,6个险点全部解除,记者在机埠办公室摆开电脑开始写稿,并连夜发出。
高温中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园林师等等,都是记者们镜头中的主角。
在《烈日下的“赶路人”》中,常德日报社记者曾帧这样写道:“截至19时30分,杨孟军派送了73个快递,收发了90个快递。其间,他一次厕所也没去上,衣服已经干了湿、湿了干好几回。”流了太多汗,就不需要上厕所了,曾帧说,这“喜感”的背后其实满是苦涩。“心疼”快递员的她,却俨然忘了自己也在太阳底下陪着他们一起奔波。
常德日报社记者曾兰跟班高温下的桥梁养护人检测朗州大桥,大桥的箱梁是吸热的,头顶上是滚烫的沥青和钢结构,她和养护人在闷热的箱梁中弯着腰钻过一个个不足1米高的门洞,打着手电筒穿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梁箱室中。夏季桥体的温度通常在65℃到70℃,相当于置身一个黑暗的“烤箱”里,为了采访,她扎实体验了一把高温下的“烤”验。
“全副武装”去采访。8月20日早晨8时,与受访者联系好,常德日报社记者徐珊珊骑上电动车,背上采访包、矿泉水,戴好遮阳帽和防晒袖套准备出发。 本报记者 韩冬 摄
38℃的天气,闷热而低矮的葡萄大棚里,常德日报社记者李龙为了拍摄到一张满意的新闻照片,整整忙碌了一个小时,汗如雨下。本报记者 刘清 摄
8月18日,常德日报社记者曾玉英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肖伍铺村采访“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跑农口的记者,在7至8月常德最热的时节里,她几乎天天下乡“双抢”。 本报记者 王明睿 摄
8月14日黄昏,常德日报社记者伍银、冯顺前在鼎城区草坪镇放羊坪村拍摄村民跳广场舞的场景。当天,他们早晨7时30分从报社出发,晚上10时才完成采访从草坪镇赶回常德,早出晚归是记者工作的常态。本报记者 姚瑶 摄
8月12日,常德日报社记者姚懿容(右)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太阳山社区采访时,用手机进行摄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已经不能满足传播需要,记者在采访时还要进行视频拍摄。 本报记者 徐珊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