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记者的“守堤”法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4-09-23 11:06:27 【字体:

  
  7月16日下午就召开了防汛会商,了解到我市启动沅水流域防汛Ⅱ级应急响应的信息。会商会是水文、气象、交通、水利、海事等各个部门负责人口头汇报目前整个汛情情况,没有任何资料,而防指又要求所有汛情数据都需审查后方能刊发。面对这种情况,我每次用手机录音后再到现场梳理,成稿后经过审稿程序发到编辑部。如果光靠会商会得信息远远不够,要多留意市领导接电话,如果领导开完会商会立即去的地方或者说部队前往的地方,都是汛情十分严重的地方。同时,抽时间多到防汛指挥部值班室多转转,因为那里有险情上报情况,这样一来,就方便晚报防汛总调度安排记者到一线采访,利于采编的互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汛情报道要写“今日讯”
  7月17日晚,整个水情数据不停的变化着,当天同城媒体的记者也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采访了,但他们到了指挥部待不长时间,拿一份当天中午或下午的台风动态信息就走了。结果第二天见报的新闻就只能描述前一天下午汛期的位置和强度,这时受众对洪水那么久以前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关心了。晚报就不一样了,记者在指挥部现场采访写稿,不停更新数据,一直忙到18日凌晨1时才将有关防汛的报道完成,并经过审稿程序发到编辑部。
  不放过有价值的细节
  如何体现人在抵御灾害中的作用?除了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场采写各级各部门抵御灾害的过程和细节,来表现我市直击汛情第一线的决心和力度。晚报在在安排人员和组织稿件中,始终以这一点为准绳。我市领导的检查、指挥并不是走过场的“个人秀”,往往检查中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线索,如果能抓住就能做出好文章。晚报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检查、会议等被其他媒体当做走形式的文章,却能抓住重点,不仅做出了彩,还在抵御灾害工作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当水情退后,要及时回访灾区,如7月22日《踏访洪水肆虐后的桃花源》对灾区灾民生活回访,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鼓舞了人心,得到了一致好评。
  通俗表达专业术语
  作为参与防汛抗洪报道的记者,自身要了解防汛抗洪报道中专业词语,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汛情信息传递给市民。作为都市报更需要用通俗易懂地告知市民,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或者水文信息发生变化、有可能带来灾害的时候,应做好哪些准备。同时,注意汛期发稿部分特殊用词,如遇各种灾害,一般不突出某一类型群体或者身份。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