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同行学写作
向同行学写作
《富豪征婚记》写作手法探讨
编者按: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学习,不仅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养成的习惯,也应是一个追求自我完善的人崇尚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节奏马不停蹄的年代,静下心来读一篇好文章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过,这种奢侈可以克服当下人人难掩的焦虑和浮躁病。不少年轻记者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写稿时都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愤懑。于是,我们自问:是不是要逼着自己多读点书了!今年5月,《常德晚报》周刊部业务学习小组成立。大家约定,每两周时间里抽出一小段光阴,读一篇优秀稿件,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文字。第一期活动中,大家学习了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特稿《富豪征婚记》,对这篇稿件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探讨交流。
扭曲的价值观
明月
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毋庸置疑,娓娓道来、互相穿插的文字会吸引读者不停地往下读,把新闻稿写得像文学故事,这值得我们每个新闻人去学习。
但这个题材的选择和叙述的内容,让笔者觉得有失偏颇。金钱和处女两个概念不停地在文中出现,这三场富豪征婚记是赤裸裸的交易,亿万的资产去和所谓的美貌、贤淑、忠贞去交换,人与人之间仿佛不存在感情,唯有交易的关系,这样的相亲甚至婚姻能走多远?而作者选取的片段却是3场成功的富豪相亲,虽揭示了富豪市侩的嘴脸和应征者扭曲的价值观,但最后的一拍即合却令人错愕。这是在说双方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吗?建立在这种交易上的关系能够稳固吗?文中的一个例子既是3年前的例子,文中为何不做适当的追踪?看看这样的富豪征婚记是否真的成功呢?能否经受住哪怕3年的考验?
打破三段式的懒人写作模式
江一舟
刚开始学写通讯时,为了让文章逻辑清楚,往往会按照“现象mdash;mdash;原因mdash;mdash;解决办法”这样的三段模式采写,久而久之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的“三段式”文章写多了就会发现,缺乏可读性,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能提高,尤其是在文章需要表达多方面内容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不知该如何把更多的信息糅合进去。
《富豪征婚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种难题。文章从富豪们想要的、富豪与女孩之间的关系与女孩们的内心所想三个方面,剖析了富豪征婚这件吸引着大众眼球却又不被大众理解的事情,每一位读者的疑问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该文的完成除了要有强大的写作功底外,更得有牢固且逻辑清楚的文章框架支撑。这样的文章框架就要求作者必须在成稿之前进行大量且全面的信息采访收集、并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思维。
能走近也能站远
宋沛珊
阅读《富豪征婚记》,笔者最大的力量就是走进、站远。走进:他用何鑫串联起应征女和富豪的联系,在文中稳重地穿插起富豪的故事,应征处女的目的和心理状态。读起来不生涩,不混乱,立马能了解征婚即选秀的圈子。站远:在文章后段,第三部“卖个好价钱”里,作者并没有一味批评拜金主义,只是冷静地描写富豪的甄选过程。在这种哗众取宠又充满钱欲的选秀里,富豪也许并不是掌舵者,中间推手、数千上万的姑娘,才组成了这令人瞠目的事情。能站远就在于记者宽广的视角、深厚的知识储备。
此次学习,让我又重新尊重起细节的重要性。并不是不能用细节,而是要将细节关键化呈现出来。在之后的采访中,细节必须重视,采访素材要多,细节要明确,才能为梳理主轴打好基础。
把调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机结合
黄云霞
李海鹏不愧是写特稿的专家,他有机地把调查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于一体,其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都让我望尘莫及。
李海鹏讲故事的手法很特别,文字干净,不拖泥带水,如对刘强的介绍就很简洁明了。“刘强算得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中不辞辛苦、抓住机会的典型人物之一,早年身份低微,白手起家,即便当上了老板,仍有10年时间像普通业务员一样辛苦奔波,直到成为上海市的显富之一。26岁时,刘强遇到了前妻。当时他患了重感冒,一个女同事给他煮了一碗汤,因此他哭了,不久娶了她。她皮肤很白,是个高个儿。如今,他仍然对当年那种受到照顾的感觉难以忘怀。”在与应征女孩见面时,这样几个字又回到了主题,全文以介绍人何鑫穿插其中,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另外,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也很巧妙,譬如“征婚富豪自有它特殊的伦理道德。2005年9月在全国各城市报刊和网络上刊登广告的富豪张皓(化名)就认为hellip;hellip;”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征婚主人公的故事了。
标题独具匠心。“他们想要的”、“他与这些女性之间”、“他们的直言不讳”这些标题看似没有关联,但都表达了征婚者的真实想法,很新颖。杂糅式的表达可见作者对采访材料的驾驭和熟练程度。
把一切真实与意义浸透于故事之中
姜鸿丽
带着学习任务再读这篇文章,少了走马观花,多了必要的思考。从事新闻工作8年,习惯了传统新闻写作,当面对“改文风”的要求和读者需求时,我们往往很茫然:文风该如何改?或许,在不断的学习中会获得一些启发。
《富豪征婚记》以经办人何鑫为主线,通过几位富豪征婚的故事讲述,多角度展现了富豪阶层的意识形态、行为特征、对性与伴侣的需求和取向;年轻女性在金钱与婚姻观,与性,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较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融入等等,让读者透过故事参谋其中的玄机。文章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排列,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穿插与切割而达到完整的呈现。讲故事,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文章清晰的告诉我们,“故事为王”虽不是新闻的全部,把一切真实与意义浸透于故事之中,才是新闻的核心。我们在做新闻的过程中所缺乏的,就是没有直观地建立“故事为王”的意识,更没有深入故事寻找新闻的本质。这种意识上的缺乏,往往使文章干瘪,缺乏情感,又缺少深度,文章浮于表面,没有可读性。
学习如何讲故事,无限地接近新闻的核心,离真实的人物,离复杂的社会更进一步,当成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展现人和社会的复杂性
郑彦
学习了李海鹏的《富豪征婚记》后,首先是对他讲故事的技巧印象深刻。虽然牵扯的人物众多:有三位富豪,有应征女孩(既有代表性的几个也有群像描写带过的),有一直操办这件事情的律师,甚至还有应征女孩的妈妈。所有这些人物的出场,都好似作者精心安排好的。她们讲的话,都是被作者记下来,然后淘选出最有价值的放在合适的段落。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剧本编剧,安排每个人在哪个时段出场。
首先要学习他采访的深入和细致,很多细节都没有放过,譬如那些应征女孩为讨好面试官,给他们送小礼物,其中一个女孩每天送一根哈根达斯。然后,最大的一点收获便是,他跳出了惯常的选个角度来做新闻的思维。以往我们做新闻,总是有点主题先行地选好一个角度,当然做一些资讯类的稿件时这样并无不妥,也简洁明了。但如果涉及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事件和这个事件牵涉到的众多人,他们之间的互动、影响;人在社会环境下的状态、人的种种表现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就不是一两个角度的切入能说明问题的了。所以,《富豪征婚记》将新一代年轻女孩的价值观、财富拥有者的行为特征、社会保障体系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投机者的心态等等,都融入在文章中,将现实中上演的事情,以全景式的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复杂的当下社会和生活其中的人作了生动地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