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抗时间的写作———读《野马的爱情》有感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南香红的《野马的爱情》,真的挺好看。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好故事,都是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一篇成功的特稿。每天写新闻的人不少,但这样讲故事的人却不多,在这些碎片式的新闻故事里,你似乎能读懂现在的人,读懂当今的社会。
文字有一种情怀,字里行间让人动容。
以前看长篇大论总想睡觉,但这本书只用了四个晚上就读完了,看着不累,看着感动。我觉得这得归功于稿件不仅符合了调查性报道的特质,还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品质。
每一篇报道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关注了人或动物的生存状况,文本中充斥了人文的关怀,字句间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不论是精到的细节佐证、深入的挖掘功夫和成熟的叙事表现,都体现出了一种情怀。
我拿书中《两个男人的“银婚”》和《成都:同志的天堂》两篇文章举例,两篇报道描述了成都男同性恋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极具新闻意义。作者将男同性恋这个群体置于生活现实中,用灵动的文字揭示了“同志”本人,以及周围人的心灵世界。“同志”的生活,他们做的事、说的话,他们的内心以及生存环境构成了全篇。
素材搭配颇具艺术,为文章赋予了生命力。
平时写稿时,我习惯于在文章开篇就将人物的姓名、年龄、住址、家庭背景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方面是习惯使然,一方面是急于向读者证明稿件的真实性,这样的交待有时显得很唐突,有时显得很累赘,让文章嚼之无味。但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来得那么自然。
在材料的组织上,化小段落、变化角度、切碎材料,再将它们按照内在的逻辑重新连接,并在这种对接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使整篇文章显得真实动人,非常有感染力。
另外,我们在平时写稿时大多按照时间顺序、顺推或倒推事件发展的模式组织材料,这样处理,对于新手而言更容易掌握。但是遇到复杂的线索时,就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怎样理顺几根主线。
作者对于素材处理有点文学化。先写了一对同志的结果mdash;mdash;银婚,再回首因为他们在成长中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被接受,自然过渡到成都的“同志圈”现状,再发展为两个男人找到彼此的救赎、结婚、创业,与一般夫妻一样面临着出轨的考验,再回到最初的结果,两人收养了一个儿子。
这种文学化的处理方式突出表现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以内在的逻辑作为线索,这是信息组织和写作的基本技术,是比较现代的深度报道的操作模式,而不是事先安排好结构,顺序铺陈几个事件。
新闻价值做到了最大扩展。
书中第一辑《北京之变》通过六篇文章,营造了城市里普通百姓“私宅”的剥夺,讲述了老头、老太太保卫自己家的行为。
它用无数细节的累加,一天一天以倒计时生活着的场景,祖祖辈辈的老屋,人们为维护家做出的无奈之举,衍生为当今私权利和公权力的对垒,衍生为一个城市的文明被摧毁,作者写出这种复杂的纠葛,就够了,这不用去判断对与错,也无从判断,能激发读者微妙的情感波动足以。
我觉得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具有新闻性、调查性的特质外,应该还要能让人读后引起一些共鸣,这种感悟不应该是记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而应该是读者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触动人内心的东西,可以想见那些优秀的记者为这些优秀的作品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就像《野马的爱情》后记所写,这是对抗时间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