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压力+艰辛=收获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5-09-25 09:33:58 【字体:

  
  最初的压力来自我刚到新农村周刊编辑部时,部室主任罗远文一句话mdash;mdash;今年是新农村周刊提质年,他要我对4个版面重新定位。从接到这个任务那一刻,我就怀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思考着:怎么做才能真正接地气?三四天的时间里,真正体会了夜不能寐的滋味,不是失眠,是兴奋、激动。于是,有了“要闻、现代农业、三农时政、村风民俗”的定位。
  真正的压力还在提质,版面定位准确,执行起来能否按定位实施,如何让我的编辑思想融入版面编辑的大脑?这是提质的关键!村风民俗,不是我做版面编辑,这就有一个沟通、引导的过程,要培养年轻人对版面的理解,要引导年轻人如何体现版面语言,如何与年轻人一道共同实现真正的接地气hellip;hellip;压力也是动力。2015年元旦我们就投入采访,而且一直坚持每周按时推出《村风民俗》专版。
  压力之下还要面对艰辛。一周走一个村,我们也想住下来,慢慢去体会村风民俗,可是时间不允许,农口线上的采访、创收、编排一整张报纸,这都得要时间。所以,每采访一个村我们只能安排一天,要尽可能保证报纸的基本质量,尽可能地把这个村真实地呈现给读者,每次采访回来,我都会有电话补充采访,都要做关于这个村子的功课。一篇乡村笔记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就能写出来的,往往走马观花回来之后的工作更多。今年到新农村编辑部后,我每周都是6个工作日。前3个月,很多时候都是一周7个工作日,而且是日夜连台。这是艰辛之一。
  艰辛之二,是午休得不到保障。一天走一个村,罗远文是最辛苦的mdash;mdash;疲劳驾驶!开始没有意识到,有一次他一个急刹车惊醒了瞌睡中的我。从此,但凡是午休时间在车上,我都不敢瞌睡,尽可能地多说话,帮助罗远文提神。
  艰辛之三,风雨无阻,逢山过山,逢水过水。约定的采访不能因突降暴雨而推迟或终止,要获得鲜活的素材和细节,必须到现场,不能途听道说,也不能听听乡村干部介绍了事。就说采访石门子良乡廖家冲的饮水工程,采访归来,脚上的鞋已经面貌全非;采访浯溪河的《野山椒种在石头山》,一脚陷入泥潭还没有拔出来,另一只脚陷得更深,后来只能光着脚丫吃饭;采访石门太平铺周家冲的《快乐羊倌吴振协》、《热心支书张如辉》,要翻过几座山,要穿越大峡谷,我搭乘在两轮摩托后面,没有安全帽,回来和家人说起,老公说我是玩命。
  有付出,就有收获。到新农村周刊部的日子,更多的还是收获。首先,得到了日报领办人汪肯堂总编辑及大家的肯定,几次会议都听到了“是个好点子”的评价,并把村风民俗改为美丽乡村;第二大收获,是社会的认可,有人打电话给我,说起我们的走村,甚至会说起某篇具体的文章,还会把这项工作与我的“讲述流动的中国”联系起来;第三大收获,是最大的收获,每次走村回来,有写不完的稿子,有发不完的照片,这些鲜活的新闻能让我们的报纸更加接地气,是办报人最大的欣慰。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