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 读《巨流河》有感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5-10-25 19:54:54 【字体:

  台湾学者王德威这样评价它mdash;mdash;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我觉得这真是关于这本书最好的导读,今天决定拿来主意,也用此作题,推荐我的书目mdash;mdash;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
  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 用一条河的名字做为书名,我想是齐邦媛先生对故乡的献礼。
  作者齐邦媛,今年91岁高龄,辽宁铁岭人。 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到台湾后,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这本书是她在83岁高龄时,耗时4年写就,可谓呕心沥血之作。
  可以说,这是一部散文体的自传式个人史,又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国记忆史。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读此书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这本书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革命人的气概与尊严;一条是自己的成长主线,从大陆到台湾,从求学到工作。在齐先生的笔下,中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起伏波澜,却从跌宕错落而终至温润平和。世事变迁、家族起伏,全书娓娓道来,行云流水。她用最内敛的方式记录了家族的流亡与祖国的惆怅。这里面所蕴藏的深情与所显现的节制,是我们在职业中应该学习的。写历史,容易有太多的细节被堙没在国家叙事的宏大背景中,成为可有可无的注脚。而齐先生却将国家命运倒映于家族之颠沛、个人之流离中,这种对个体价值的珍重跳出了传统的政治架构和伦理理念,而最终又回落到对国家历史的纪念与反思之中。
  最近,《巨流河》的日文译本出版,齐先生在序言中说:如今《巨流河》日文译本即将问世,这篇序却是难写。
  知识份子的风骨
  本书的台湾繁体版的腰封有这么一句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齐先生笔下,就有一群知识份子群相。在老人的回忆里, 这些老师倾注心血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延续、再生。日后,在台湾的讲台上,齐先生一直把她自己的学生当作“心灵的后裔”,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都与学生分享。这种师道传承没有政治的纷扰,没有强权的干预,完全是自由的表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正如齐先生所说:我的一生,常似随西风疾行,攀山渡海,在人生每个几近湮没志气的阶段,靠记忆中的期许,背几行雪莱热情奔放的诗,可以拾回一些自信。 这给我们一种启发,文学便是文学,美便是美,教育的责任便是把这种美学传递而熏陶。
  而历史无常,文学书写可以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对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使自己只屈服于真理。
  言浅情深的那些人
  这本书的内容跨度百年,内容繁杂,人物众多,但全书言辞简约优美,几十万字的长篇,读来却毫不费力。  她写母亲、父亲、年少倾慕之人张大飞等等,呈现出一个足够坚韧、真实的鲜活人生。
  荐书者说:书海浩瀚,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阅读习惯不一样,再加上认识到自我局限性,荐书时会诚惶诚恐。近几年,本人对读书要读经典这句话有越来越深的体会,因为现在的出版物太多了,良莠不齐,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推荐好书还是必要的。关于这本书,我两年前读到,反反复复读了多遍,还是爱不释手,也曾经斗胆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向朋友推荐,获得非常广泛的回响,今年,《巨流河》又成为日报经济部的必读书目。我想,这是一种缘分。希望我今天的推荐能与看过的人重温,与没看过的人分享,让被打动的人邂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