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舒适与享乐”,在感动中蜕去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6-09-25 20:14:28 【字体:

2015年的一天,我从鼎城区花岩溪管理处的副主任黄蔡芬那里得知,我采访过的官冲分场原支部书记李正皆,因家里电线老化,导致火灾,一栋五缝四间的木房子烧成一把灰烬。

我是前一年的冬天去采访李正皆的,那年他64岁,刚从34年的村官生涯中卸任。李正皆长得很瘦,精神却特别好。因为放心不下官冲分场3900亩林地的防火,卸任之前的5个月,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55岁的防火队,以锣鼓为号,哪有火情就会听到锣鼓敲响。这样一位以林场职工的财产为责的退职支书,第二年家里却遭遇了火灾。当我们想通过媒体宣传为老人争取一些救助时,李正皆却严肃地说:我有子女,自己还能劳动,不需要吃照顾。花岩溪管理处的余建明主任为我们解围:老李经常说,他支书退休了,共产党员一辈子都不会退休!

花岩溪地处鼎城区的最南端,与益阳、常德的桃源交界,交通偏僻,坡多弯急,当地居民依靠栽种买卖竹木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几个村与分场的负责人都年龄过大。但就是这样一群年过半百的基层干部,带着一群同样白发苍苍的党员,为花岩溪的发展劳碌奔波,呕心沥血。

我在2005年2月才成为一名党报记者的,但党员这个身份给予我的最大感触,却是来自花岩溪这群老党员。如果没有当年对他们的采访,以及多年来一直的跟踪,我身上那些倾向于舒适与享乐的东西,不会那么快从我身上蜕掉。后来,每次到花岩溪,我都要与“陈妈妈”聊聊天,她当了32年中国农村基层干部,却没有过一句怨言,仿佛32年的打拼,流汗,吃苦,对她来说全是历练,全是福气。直到她退职之后,栖凤山村有事找到她,她还是乐呵呵的跑腿,帮忙,她内心的想法与李正皆老人是一样的: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仙池山村的支部书记莫正明,这个抛家别子,只身回到老家任职的成功竹木商人,笑着对我说:我们身上是有使命的,组织要我们到哪里做事,我们都要做好。回到家乡仙池山村任支书之前,莫正明已经在常德火车站做了16年竹木生意,年纯收入20多万,女儿已经给他添了小外孙。5年前,当管理处的领导找到他时,他心里明白舒服日子没有了,他必须回去挑起一个党员的职责,那一方山水养育了他,他回报父老乡亲的时候到了!

这一回就是5年!5年里他拿着每个月800元的薪水,每年处理各类纠纷300余起,带领大伙修通了几条水泥路,彻底终结了村民走十几里山路才能搭上班车的历史。2013年一个冬天的早上,我在仙池山村部见到他时,他正准备骑着摩托车去村民家处理矛盾,头上星星点点全是白发,管理处的宣传科长方文浩难过地告诉我:几年前莫支书刚来时,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呢,这几年确实受苦了!

仙池山村的会计夏德斌是莫正明的同学,当会计之前也是做竹木生意的,一年赚六七万很轻松。自从莫正明从城里回来,掌舵仙池山村之后,夏德斌也回来帮莫正明打起了合手,两同学合作起来非常顺手,夏德斌说:和他比起来,我一点不亏,我们只想把仙池山搞好。听到这里,我的眼泪奔涌而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他们油然而生的崇敬。一次次回到这里采访,让我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05年6月底在花岩溪的那次采访,已经隔了10余年时光,但今天想来仍然历历在目,仿佛一切就在昨日。那年的采访报道之后,我又多次到达花岩溪,相继写下了《莫正明:仙池山的掌灯者》和《李正皆的三份民情图》等长篇通讯,写出了一批山区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我一直非常感谢十年前的采访与接下来的跟踪报道,让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不分份内份外,把一个党员的光与热全部燃烧。他们的满头白发,是对党的事业的承诺,也是他们交给党的满意答卷。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学习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