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实施舆论监督,是习近平同志48字职责使命中“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有力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舆论监督也属于主旋律、正能量、正面宣传的范畴。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同时,新闻媒体要直面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实施舆论监督。其实,舆论监督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一种监督形式。许多问题、缺点、错误,一经曝光,就解决、改进、纠正了。
然而,现实中,有的往往用“正面宣传”来当挡箭牌,装作“泪流满面”的样子,抵制舆论监督,指责舆论监督是反面报道或负面报道,这完全混淆了舆论监督与反面报道或负面报道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反面报道或负面报道呢?所谓反面报道或负面报道,是指站在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站在敌对阶级的立场上,对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采取敌视态度所进行的报道,有的简直是歪曲、污蔑、造谣诽谤,有的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攻击。对于这类货色,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是决不允许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上出现的。
有的动辄用“影响和谐、稳定”来搪塞,压制舆论监督,说什么一旦曝光,会惹得满田青蛙叫,不利于和谐、稳定。果真如此吗?不妨可以这样打一个比方。一个人手臂上的肌肉发炎了,而这个人为了一时不影响自己的仪容,而照常穿着厚厚的衣服,生怕把发炎难看的手臂露出来,手臂上的炎症就会越捂越严重,甚至腐烂得都发臭了。如果再继续捂着、遮着,当腐烂得看得到骨头的时候,恐怕就只能截肢了。如果敢于“亮丑”,把手臂上的炎症及早露出来敷上些药物消消炎,不几日也就好了。
我们所说的问题,就像这发炎腐烂了的肌肉一样,如果不及时揭露,长期捂着、遮着,问题不但依然如故,而且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直到终究有一天曝露出来的时候,就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了。所以,及时把问题揭露出来并加以解决,虽然一时会弄得当事者“焦头烂额”,但最终会因为消除了问题而有利于和谐、稳定。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过程。
还有的甚至用“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来倒打一耙,“批评”新闻媒体“乱搞”舆论监督,说什么“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说什么“我们是政府的工作部门,批评我们就是损害政府的形象。”殊不知,我党历来主张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说的也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所以,强调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不要舆论监督。如果实施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促成缺点的改进,是为了促成错误的纠正,从而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那么,这样的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作用完全是一致的,同样应该认定为正面宣传与主旋律。
当然,舆论监督也要注意把握好“度”,这个“度”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在数量上把握好“度”。在前无古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矛盾甚至错误。再加之中国地域之大,人口之多,要找出一些问题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新闻媒体上连篇累牍搞舆论监督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难道不会感到郁闷吗?难道不会感到我们的社会太阴暗吗?国际上也会认为中国是个问题国家。这势必影响我们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势必影响我们中国梦的实现,势必影响我们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所以,舆论监督报道在数量上要适度。
在传播“时机”上把握好“度”。这里所说的“时机”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新闻宣传需要的时候,二是指不适合传播的时候。
所谓新闻宣传需要的时候,是指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促进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而特别部署新闻宣传任务的时候。比如说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反复宣传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典型。在这个时候,舆论监督也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配合正面典型的宣传,有意识地找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的反面典型如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来曝光,一方面直击反面典型,另一方面衬托正面典型,从而达到加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所谓不适合传播的时候,是指国内敏感时期或特殊时期或重大活动、重大节日的时候。比如APEC北京会议期间,媒体搞舆论监督就要特别慎重。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新闻媒体还像往常一样无所顾忌地搞舆论监督,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或敌对势力利用,煽动群众发泄不满情绪而闹事或进京上访,这期间北京的秩序怎么去维持?所以,舆论监督该缓的时候要缓,该停的时候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