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互联网时代,摄影记者如何用“三法”战“三玩”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6-04-24 20:37:12 【字体: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文化, “玩相机、玩手机摄影、玩自媒体发布”的“三玩”之事,成为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大发展中,传统媒体总揽信息发布的特权受到了“三玩”挑战,个别学者在“未来消失的职业有哪些”中,将摄影记者纳入榜首。面对来势汹涌的互联网潮,摄影记者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的观点是,坚持“三法”,让摄影记者处于不败之地。即,坚定一个信仰——跟共产党走;打好两个功底——政策理论和业务功底;做好三件事情——多读书,读好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勤思考,勤拍摄、勤写作。

一、 “三玩”现象,叫板摄影记者的饭碗

1、技术已不是摄影记者的 “先天”优势

时间倒退20多年,数码没有诞生,摄影是个技术活,即使你拥有一台照相机,也能拍,但还得添置暗房,还得买胶卷。暗房有了,胶卷有了,又会为暗房技术犯愁。如此繁多的流程,让人们感到摄影的高端。长大我要当摄影家,长大我要当画家,长大我要当作家……成为励志目标。摄影家这个光彩的名词因技术上的原因只能附注在极少人的身上。数码相机发明后,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傻瓜”效应让“照相术”的门槛降低降低再降低。一台几百上千元的卡片式相机,带有包括自动测光、自动对焦的多项功能,价值在两千元以上的相机,则先进到“手自”一体,感光度达到1600以上,设有点对焦、中心区域对焦、平均对焦;点测光、中心区域测光、平均测光;雪地模式、运动模式、人像特写模式、防抖动模式;速度优先、光圈优先等等。放在20年前,一台售价几万元的专业相机,也没有今天的“傻瓜机”这样多的先进装置。 “傻瓜”相机让非专业人士不再畏惧技术,背台相机走天下成为时尚。特别是手机照相功能快速发展后,玩自拍、玩拍他,玩照相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包括专业人士、摄影记者在内,无人拒绝用手机完成影像传递。摄影技术“真正”回到了零时代。在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中,非专业人士用手机或“傻瓜机”拍摄的作品,成为见证重大事件的经典之作,有的还获得了年度新闻摄影大奖。

2、自媒体的兴起彻底打乱了人们看世界的“固有”习惯

写博文、玩微信、办网站,只要你有表现的欲望,就能让你的思想、让你的行动公布于众,就能让你成为自媒体的新闻发言人,自媒体的总编辑,自媒体的摄影记者。

自媒体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作为一名在地市党报工作的老报人,我曾多次亲眼见证和感受到它的巨大威力。去年,离本市城区约20公里的某乡新栽鲜花3000亩,因没宣传经费,花开时节,乡政府发动干部、村民手机拍摄、微信发布。短短几天,那些非摄影专业人士拍摄的“立此存照”式的照片转发量达到了数十万人次以上。游客蜂拥而至,高峰期每天约万人。这个案例告诉我,地市报、地市台等主流媒体的推广没有微信那么接地气。以本报为例,发行量5万份,除一版外,其它版面收费36000元,如组织方拿出几十万元连发十期,有效阅读人数也许能上十万,但因版面的限制,每期发布摄影记者拍摄的优美照片不过几张或十来张。不能像玩微信人士那样,不受版面的限制,不受发布次数的限制,不受审美方向的限制。天马行空,只要我觉得好看就发布,只要我有时间和兴趣就发布。这种巨大的力量,让一向占据话语权的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们望尘莫及。

习近平同志的亲民作风方便了 “手机一族”近距离拍摄,并以最快的速度,把见到总书记的情景用手机发布微信。从2000年开始,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市视察,我都会享受到上级单位发的唯一采访证。警卫制度规定,无采访证者无法拍摄到领导人照片。在这样的体制下,摄影记者拥有信息发布优势,但随着领导人亲民作风的转变,摄影记者的独家新闻将变成信息传播中的事后新闻。

二、 坚定“一二三”, 术业要专攻

1、把跟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细化到具体的采访拍摄中

跟共产党走,是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但究竟怎样把这个信念容入到工作中,人人未必皆知。我以为,作为摄影记者,应该把坚定的政治信念细化在主题的选择与细节的表现上。在举起相机的那一瞬间,要多一份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拍出的新闻照片在高度上、在深度上、在广义上、在代表性上比“三玩”群体的照片政治水平高,业务素养强,画面真实感人。

这样的成功例子其实很多,比方说,遇上天灾人祸时,“三玩”群体聚焦点往往放在血腥、凄惨的画面上。而摄影记者则会着眼全局,既拍灾情,更关注在灾难面前,党和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决心与行动,刻画人性美好的一面。再比方说,社会变革时代,发展与冲突并存,诸如城管与商贩的冲突,基层干部与普通群众的矛盾等等。每逢这样的事件发生, “三玩”群体与摄影记者同在一个现场,同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但传递画面却完全不一样。前者,或因猎奇或因低俗或因某种情绪的影响,拍摄出的画面是片面的,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歪曲了实事真相的。而后者,则会更加冷静,找出事件发展中的本质问题,因此,拍摄出的照片,是非判断分明,画面语言真实,保持党性原则,为民代言。同一事件,同是亲历者,为什么拍摄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照片呢?答案是,摄影记者把坚持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具体化了,从党性与人民性角度把握分寸,在突发事件中抓住化解矛盾的焦点,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图片资料。这样的新闻图片才能起到正能量传播效果。任何时候,摄影记者都不能迷失政治方向,这个基本原则,是区分摄影记者与“三玩”人士专业水平高下的唯一标准,不管互联网进步到何种地步,有了这个坚持,摄影记者就能成为时代的宠儿。

2、打好两个功底,不在一朝一夕,应该坚持不懈

打好两个功底—— “政策理论功底和业务技术功底”。

常学常新,是摄影记者提高战斗力的法宝。服务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记者们,要始终坚持全党服从中央的执政理念;在坚决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积极贯彻落实所在地省、市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这就要求,摄影记者随时需要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包括党和政府的长期决策、临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学好政策后,便会多一份新闻灵感,少一些狭隘见解;多一份准确判断,少一些无意失误。2010年12月,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那里要给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发放50元的养老金。听罢消息,我很激动,认为这是一条极具新闻价值的好信息,因为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农民从来没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先例。在获得这条消息前,我在学术刊物上看到过专家学者为农民发放养老金的吹风文章。我市成为全国的试点,我拍摄的《农民领取养老金》获得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而同时参与采访的其它媒体的记者们仅仅把这次活动当作一般性的时政新闻,“三玩”群体们则把它看作是一场热闹,拍摄重点放在彩旗彩球、气派的场景上。我之所以能成功捕捉到了这幅好照片,得力于平时对政策的了解与关注。

摄影记者注重新闻事件中的“画面感”,“三玩”群体也是一样,想把照片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具感染力。我当摄影记者24年,拍摄照片数万幅,接触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无数,就新闻照片“画面感”之优劣问题,众说不一,党报有党报的标准,都市报有都市报的标准,网站有网站的标准,但不管是何种标准,我认为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摄影记者一定要先练出摄影家应有的技术活,对自己手中的设备了如指掌,在拍摄现场,能娴熟地掌控光影效果。像士兵一样,训练成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拍出的照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识,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表现深度,都让“三玩”群体自觉不如。

3、做好三件事情,勤读、勤摄、勤写

做好三件事,即:第一事,多读书,读好书;第二事,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第三件事,勤读、勤摄、勤写。

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当摄影记者不需要有多大的文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误解呢?我以为全是摄影记者自身造成的。

1998年,我参加全国地市报的一个学术会议。期间,新华社有个老摄影记者说:“人家问我在新华社当了一辈子记者有什么过人的功夫”我答:只会写几十个字的文章。”十多年来,我一直揣摩着老前辈的话。这里暂且不论此话对错,但就摄影队伍的现状来看,好像还真有些道理。以我省摄影记者队伍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到世纪末的摄影记者,大多是从工厂、部队或照相馆改行的。本世纪以来,新闻单位招聘的摄影记者,多数为学美术、学艺术设计的本科毕业生。这个队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轻文化重摄影技术。因此,在文字记者的眼中,摄影记者文化偏弱,在读者的眼中,认为拍新闻照片非常简单,写图片说明无非是交代清时间、地点,叫什么名字的人在干什么事或为什么要干这事。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段名言,辨证了文化与军事(技术)的关系。套用这个理论,没有文化的摄影记者是打不了胜仗的。摄影记者多读书、读好书是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的关键,何况,互联网时代,记者该当文图俱佳的“双枪将”呢?在这方面,新华社的唐师曾,《工人日报》的于文国等名记者已带了好头,唐师曾的《我从战场归来》一书,图片精彩,文章引经据典,可见作者学养深厚。于文国采写的通讯《九江城哭了》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力挫当年参评的所有文字作品,可见作者的新闻敏感与文笔功夫之强。

勤摄、勤写、勤思考,深入基层出佳作,是新闻界总结出的成才之道。综观中外新闻摄影史,传世的作品都是因为鲜活,因为独家,因为选题重大,因为拍摄难度高等产生的。卡帕在踩响地雷的瞬间按下了快门,这是一种职业习惯。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蹲守传染病房,拍摄的《面对生命》,获得中国新闻奖,这是职业精神的完美体现。2012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图集《富农》,书中的61个富农,遍布洞庭湖区数十县市、数百乡镇,一人一图一通讯,像集团军作战一样全方位讲述农民致富的经验,因故事性强,受到农民朋友和业界专家学者的喜欢与好评。中国摄影家协会出资、在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主办《富农。赵有强纪实摄影展》。专家学者称它为:“经验可复制,可模仿,激励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热情,是一本工具书”等等。这本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影响,得力于长期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摄影记者捕捉到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根本,把收集到的好题材编辑成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就得靠勤读、勤思、勤写。突发性新闻易拍出好新闻照片,非突发性新闻事件,则往往容易将好新闻隐藏起来,让粗心大意的摄影记者视而不见。要想将“隐藏”着的好新闻挖掘出来,就需要掌握以上所述之功夫,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我市的安乡县城溃垸,成为长江抗洪抢险的主战场。我坚守一线45天,拍摄了1000多幅照片,其中,获得全国地市州盟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的《持就读卡的孩子》,是认真解读政策后,深入基层捕捉到的。

互联网发展还会加快,爱好摄影的群体也在继续扩大,传统媒体到底会不会被新媒体取代,纸质媒体何时会葬身于互联网中?这都是未知数,可能亦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坚信,变盘是操盘手而为,掌握摄影记者生命长短的核心是摄影记者自己,运用“三法”,拍出有生命力的照片,有划时代意义的照片,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照片,有党性原则有群众性的照片,会让摄影记者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三玩”群体的活跃将成为摄影记者充分发挥专业水平的催化剂。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