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 ——读柴静《看见》有感
以前我喜欢看一些小说,今年初,我跟着魏主任一起买了几本书,《21世纪资本论》《耶路撒冷三千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等,但是我觉得这些书于我来说有点深奥,目前,还在细细品读消化中。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一本与我们职业紧密相关的书mdash;mdash;《看见》。
前不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讲述雾霾的纪录片mdash;mdash;《穹顶之下》,相信大家都看过。柴静用103分钟详解了雾霾的来源、雾霾的危害,以及雾霾已存在的时间。她通过理性思考,以数据和事实解开自己心中疑惑。
当采访中或遇到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时,我们要从哪里寻求答案?我想那就只有通过阅读,增加阅历和知识量。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我都没有看到过。但是通过读书确实让我“看”到广阔的世界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那时的陈虻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hellip;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柴静的《看见》通过她自己的眼睛,讲述了她的感慨。这世界纷扰太多,难的是还能保持一颗始终如一的心。
只看了第一节我的心情便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也许是从书中她的视角中我也感受到了一些生活中相识的影子。还记得2013年那场疫情来袭时,我们被关在学校里,不准外出,凡是感冒发烧者一律隔离。为了预防这场疫情,药店的板蓝根被人一抢而空。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当年传遍了大街小巷,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柴静在书中说到,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她说那么多年她才发现自己也是用这种模式来看人。老实说,很多事我们确实总是定要分出个好坏来的,可是渐渐发现,我们该知道,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从众心理总是如此泛滥。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