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阵地 有所作为 敢于担当
我们知道,世界的和谐基于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往往受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来约束调整,人们的思想靠什么约束调整?当然要靠舆论的引导。舆论引导靠什么?当然要靠宣传。宣传靠什么?当然要靠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诸如影视、戏剧等各类宣传机器。所以,我们的新闻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的重大社会责任。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概括的48字要求的头一句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导向是新闻舆论的灵魂。导向一旦偏了航,搞乱的是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思想。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模糊,没有信仰,浑浑噩噩;思想混乱,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这样只会导致价值错乱、逻辑谬误,最终行为失当、社会失序。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新闻舆论阵地一旦为反马克思主义、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人所利用,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舆论放开的结果。戈尔巴乔夫放弃新闻宣传的审查,于是,反共舆论从口头传播发展到媒体传播,出现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一片混乱的局面。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媒体成为反马克思主义、反共反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像常德日报这样的地市党报是“小报”,舆论导向纵然就是出了点问题也不会翻船。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既然是党报,在舆论导向上就没有大小、轻重之分,都得自觉当好党和人民忠诚的喉舌。不但如此,就是地市党报主办的晚报、早报等都市类子报和创办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也都应该姓党,就像子女跟着父母姓一样,都得毫不犹豫、毫不动摇、毫无理由地做党和人民忠诚的喉舌,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丝一毫的杂音。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从来没有停止渗透的背景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哪怕是地市一级的媒体,只要有一丁点可以被敌对势力利用的声音,都会被无端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再放大。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阵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出任何纰漏。
今天我们究竟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总的原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覆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凡有利于培育和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经验与成就,都是我们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内容选择正确了,舆论导向就不会偏航。
当然,我们仅仅是当忠诚喉舌守住阵地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舆论引导的效果上有所作为,发出党报主流媒体应有的最强音。我们应该如何作为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传播技巧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去创新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讲好新常德新创业中的常德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写出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好报道来。如果光是做做样子、满足于完成任务,报道平平庸庸、不痛不痒,引不起受众的兴趣,这样的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是的,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平庸的报道是没有受众的。没有受众的报道,社会效果从何谈起?
所以,我们还需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摸透传播规律、讲究舆论艺术、对接群众需求,把握好时、度、效,在改进创新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深入实际才能鲜活生动,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不管是形势宣传还是成就宣传,不管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说教,摈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杜绝过度包装、拔苗助长的虚假典型,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社会主流、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舆论跟上群众需求和时代步伐,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的新闻媒体还要勇于担当,对那些错误的言行要敢于亮剑,及时实施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比如,对那些妄议中央,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对那些有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违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例以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曝光。
其实,正确、适时、适度的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是习近平总书记48字要求中“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有力武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舆论监督也属于主旋律、正能量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