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农村报道要做到“三化”

来源:常德报人 发布时间:2009-12-07 09:27:06 【字体:
        自己虽然是一名年轻记者,但在过去三、四年中主要是从事农村工作报道,今年《常德日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众多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对如何搞好农村报道,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一、典型本土化
        在新闻宣传中,如何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如何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搞农村报道的记者始终要把握的主线。根据新闻贴近性的属性和农民“务实”的特性,在报道中,要大力宣传一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本乡本土典型,让农民可看、可学、可用。
写本乡本土典型特别要多写平常百姓中的小典型。小典型在某些方面对农村、农民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此次“沅澧流域行”系列报道中,在带队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深入到石门的南北镇、壶瓶山镇、易家渡镇,以及安乡的安丰、安裕、安凝、官垱等镇,爬山越岭,走村串户,写出了《北雁南飞》、《百万富翁当村官》、《恒园果业的甜蜜事业》、《白云深处好人家》、《流金淌银出口洲》、《专业合作社:牵手罗洲走上致富桥》等。这些典型在本乡本土影响较大,经过报纸的报道,有的还成为了县里或者市里的新闻人物,都不同程度的在农村农民中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路”的作用。
写典型还要注意“小切口”,不要面面俱到,“小切口”往往能触摸到大时代,“小口”往往体现大主题,“小切口”可以切入某一特性、特点、特色来写,这样的文章短小,个性突出,更具有典型意义。如此沅澧流域行采写的《北雁南飞》,采访时是想反映石门茶叶产业发展潜力,但在写作时并没有从面上着手,而是选取了一位从外省到石门安家落户的生意人的小角度,报道口子小,写来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又能体现当初采访时的大主题。
         二、新闻故事化
        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和农民打交道,在采访中常问采访对象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农民回答:像三国、水浒一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最爱读。新闻故事化,以这种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容易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有味,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新闻故事化,即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我认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突出细节描写,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描写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最主要的是把新闻人物写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节,我所写的一些本乡本土的典型,都是用一串串生动活泼的故事写成的。既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又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在沅澧流域行的系列报道中,不少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新闻,都采取了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手法,令人津津乐道,如临其境。如《乡村街舞跳起来》中写道“咚恰!咚咚恰!……6月9日晚7时许,灵泉镇欢快的乐声响起来。……近千平米的广场上,人们排成十多行,正在跳舞呢!粗略一算,不下两百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脸上带着笑,跟着节拍扭动身躯,旁观者竟也有百余人,有的还搬来了椅子坐着看,广场前被挤得水泄不通。”通过作者镜头式的描写,一幅生动的乡村街舞图出现在读者眼前。
此次沅澧流域行的采访,让我感到带有工作性质的新闻也要尽量故事化,如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如《官垱镇农民安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福》,文章开头写到:“洁净的病房里,空调输送着阵阵清凉,6岁的小佳雅正斜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看电视,精彩的动画片让小姑娘暂时忘记了病痛;另一张病床上的罗安荣刚从长沙转院回来,正把脚翘在高高叠起的被子上在闭目养神。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和三十七八度的酷暑高温与窗内的凉爽安逸形成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世界。”这样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当时的情境,令文章后面所写的数据和工作更有说服性,读来也不枯燥乏味。
        三、语言个性化
        新闻语言要有个性化,尤其是农村报道,农民不爱打“官腔”、“学生腔”、“街巴佬腔”,语言的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强调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这个问题,充分运用文字的魅力,把故事叙述得活灵活现。
语言个性化,要突出“土”味。常德话虽广称“德语”,但不同区域还是有细微差别,尤其在农村,十里不同音,农民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歇后语,采访时我都记在本子上,能用尽量用。如在《北雁南飞》中,主人翁林德胜提到在异乡做生意时是“单打鼓,独划船,做好生意真的难,但到南北镇,大家对我既关注又支持,真的让我蛮舒服。”这些原话的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显得亲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