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浅议校对的“看、读、想、问”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27 20:10:09 【字体:
中国不仅是出版古国,也是出版大国,1987年12月《经济日报》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成为世界第一家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紧随胶印单色、双色、多色轮转机的出现和现今电脑多媒体等,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制版和印刷术的飞速发展,印刷品高、精、尖产品的出现,那么对于出版物原始的出版意图、文字、图片色彩的正确与否则成为了出版者的重中之重,若一旦出现差错,所造成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怎样把好这一关呢?笔者认为必须把好“校对”关,把好了校对关,才能将原稿准确无误的复制成高质量、高水准的产品来,要把好校对关,依笔者多年从事校对工作的经验,认为应在下面“四字”上下功夫,那就是“看、读、想、问”。
看:印刷品也叫复制品,就拿我们出版的《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来说,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图片由一篇稿子、一张图片通过印刷后可给予成千上万的读者阅读,当然人们希望看到的应是正确无误的东西。若不然小则造成一定的笑话,大则会给予错误的判断。就拿《常德日报》2009年5月23日1版《市财政局跟踪热点调研》一文中,将财政局长卢武福误为了市地税局长卢武福,当报纸发行后人们一个电话连着一个电话追问,现财政局长是否换了人选,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使读者得到错误信息,而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不失误或少失误呢?笔者以为,拿到排好的报纸后,首先要看它的整体布局、版式、图片、排位是否合理规范,再看报头、日期、标题、市领导名字、排名顺序是否正确,像这些作为一张报纸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东西,应当仔细地看,认真地读。
读:人类从群居以后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行为而产生了语言,文字的产生成为人类表达语言和信息的记录工具。我们的报纸就通过文字的表达来传递着各类信息,人们通过阅读报刊了解形势,增长知识,要使准确无误的传递,校对人员除作者外,是第一个读到作品的人,所以校对人员在读的过程中,应当怀着一种为广大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读,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文章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文中标点符号、重要数据、人名、地名、用词是否适当,只有认真负责地读了,这样才会使其一篇好的文章展现给读者。
想:有人说“校对”只是“照葫芦画瓢”,笔者不敢苟同,校对不但照葫芦要画出瓢来,还应画出好的瓢来。一张报纸的初稿,由于各种原因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不完善,作为校对人员,不但要完善它,还要完美它。近期,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两件事:2009年5月3日日报1版头条题为《桃源全方位大抓工业发展》文中“已成功引进投资上千元项目4个”,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引进上千元项目还值得这样宣传吗?只要略加思索定是掉了一个“万”字。又如:2009年5月8日1版题为《鼎城区掀起禁赌风暴》文中“一个多月来,共‘扫荡’赌博窝点115个”,笔者校对时用心一想“扫荡”两字实为不妥,若用“端掉”一词应为更加确切。若没有校对过程中的“想”,只是照葫芦画瓢,那么这些问题确实难以发现。
问: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校对人员应当有一定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但每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人无完人,但作为一名校对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懂就问,决不装懂。例如《常德日报》2009年5月30日3版题为《父亲的恋水情节》,笔者校到此标题时,但总觉得“情节”中的“节”字有点不对,通过问同事、领导、翻字典,最终将“情节”改正为“情结”。通过“问”不但纠正了报纸上的错字,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看、读、想、问”那是校对人员的基本动作,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校对人员,还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努力学习,时刻树立一颗对工作认真仔细,对读者高度负责的心,用眼去看,嘴来读,心去想,不耻下问,这样校对工作一定会做好。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