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记者应当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27 20:12:04 【字体: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六十五岁的温家宝总理坐姿正直和稳健,说话刚劲有力,精气神十足,大显健康人的风采。从总理的有力挥手,联想到央视著名主持人罗京的英年早逝,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到健康是1。
最近,我社组织了报人健康体检,从检查的结果看,报人身体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对视力、肠胃的保护不够,中年人对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预防不足,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椎病、牙病。
有关专家提醒记者群体关注自身健康问题:根据驻京新闻媒体1182人体检结果发现,所有体检项目均未见异常者仅有28人。体检结果显示,记者群体常患的疾病包括:视力下降占66%、消化系统疾病占23%、睡眠紊乱和心理疾病各占31%。记者群体中,72.1%感到工作压力大,84.2有疲倦感,62%睡眠质量较差,50%食欲不振,68%视力较差,49.2%常全身酸痛,18%常便秘或腹泻。
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统计分析显示:年龄从21到64岁,平均36.1岁,其中,外科异常者占62%,超过半数;血生化异常、超重均接近半数,发生率分别为49%、45.8%;女性受检者中乳腺增生的发生率为65.3%,宫颈慢性炎症的发生率51.2%。
超重和肥胖占十种常见异常体征第一位,超重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其余异常体症依次为乳腺增生、宫颈慢性炎症、屈光不正、高血脂、痔、脂肪肝、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尿潜血阳性。
统计还发现:对于颈腰椎和肠胃疾病等传媒人的职业病,在例行健康体检普遍被忽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超常的工作强度所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睡眠不足都在无形中透支着新闻记者的健康。“要找新闻,要写好稿子,要完成任务,要担心漏稿,要防止出错,还要不让自己在岗位竞争中被淘汰!神经绷得太紧了。”一位年轻记者说,压力其实在自身,不仅报社竞争激烈,同行业竞争也很激烈,一想到这些,就很难舒坦。因此,对于传媒人切不可忽视职业健康检查,对体检报告中显示异常体症要充分考虑,认真对待,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定期检查并不断改善生活方式。
与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相对应的,是记者严重的“透支健康”行为。近四成的人不能准时睡觉起床,一半以上的人三餐经常不准时、经常加班、每天使用电脑时间4小时左右。“不在新闻现场,就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累并透支着健康。“拼命三郎”式的新闻记者,也经常在报道“拼命三郎”式的焦点人物。
晚婚晚孕在现代社会并不罕见,在女记者当中尤为突出,由于工作奔波、压力大,很多女记者将生孩子的计划一推再推。深圳某报记者小王,现年32岁的她结婚已有5年,但因为工作需要一直没要孩子。她表示,常年的奔波生活使得身体不太适合怀孩子,况且,孕假产假花费的时间太长,等生完孩子回来,工作说不定又成了未知数。
    妇幼保健专家表示:女记者晚育导致的问题不容忽视。专家列出女性晚育的三大危害:30岁以后生孩子产妇难产几率增大;35岁即为高龄产妇,高龄产妇怀的孩子畸形几率明显增大;30岁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明显高于较早生育的女性。
新闻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有时像一面镜子,他们自身的健康观念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社会的健康观念与行为互相影响着。“忘我”工作成了一度弘扬的典范,其实健康应该成为成功的原动力,而不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追求所谓的成功,新闻记者队伍中那些英年早逝的代价应该让我们警醒。
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讲,健康并快乐地工作着,才有益于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为此,医学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一、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检测,争取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早诊断,早治疗;二、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三、制定鼓励或强制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计划,增强体质;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五、定期强行休假疗养,避免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危害。休息是舒缓身心的良方,新闻工作者平时精神紧绷、身体透支,更要为自己放放假,每年最好有一两个假期能放下手头工作好好放松一下,避免抑郁焦躁产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