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让我进步
去年年初,日报将星期六的报纸改为文化周刊,这在全国的纸质媒体中是少有的。此前在周刊部跑了三年建材广告的我,被赶鸭子上架安排担任文化周刊的一版编辑,当时别说其他人,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挑起这副重担。将压力转换成动力,我和部室的全体同事在龚兴建主任的带领下,向资深报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大有收获。
一、向资深报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今年2月,龚兴建开着私家车,带我和谭彬去采访鼎城十美堂镇村医曹宁静。曹医生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讲话又带有浓厚的益阳口音,他回答问题抓不住重点,喜欢把话题扯远。我们很感兴趣的细节他往往一句话就带过,有时候刚把话题扯回来他又扯远了。当我和谭彬感到采访很难深入的时候,龚兴建及时引导曹医生,当打住的时候及时打住,该深入的时候打破砂锅问到底,挖掘出了很多感人的细节。采访回来的路上,我和谭彬感慨,采访真是一门必须下功夫的大学问,也是挖掘新闻的基础。
当记者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的采访对象可能沟通困难,可能并不配合。以前我很容易受到采访对象的影响,采访热情一下子跌至谷底。通过这次采访后,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保持饱满的采访热情、掌握采访技巧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回来后,我们专门购买了新闻采访技巧的书籍,进行系统学习。
《仁德村医曹宁静》这篇通讯更是在龚主任的带领下经过了多次打磨,并三次将稿子拿给汪肯堂总编辑、陈言谟编委看,请他们提修改意见。在这10多次的修改中,每改一次,我都有收获,学到怎样为文章搭结构,怎样安排素材,怎样启承转接,怎样体现细节等等。最后,要将4000多字的稿子删到3000字以内,我们更是忍痛割爱,逐字逐句地斟酌考量,甚至在办公室大声朗读。《仁德村医曹宁静》见报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市委书记卿渐伟在报纸上签字,市委宣传部将曹宁静作为全市重大宣传典型宣传。后来,曹宁静入选中国文明委的“中国好人榜”。
采写消息《草坪600农民舞红湘鄂赣》的过程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陈言谟、龚兴建带我采访回来后,为新闻角度的选取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还是将从事乡土演艺的农民作为新闻主体,体现他们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虽说是千把字的消息,但写起来并不轻松,以至于我感觉自己其实从来没有学会写消息。初稿出来有近2000字,同样是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反复修改,最后缩至1000字以内。在逐字逐句修改,讨论素材的取舍中,我领悟到消息的写作技巧。
精工出细活,这两条稿子都被评为两星的星稿,我觉得有机会参与这样一次采访活动,可谓胜读十年书。
二、 向同事学习,在切磋中取长补短
文化生活部是一个环境单纯、气氛融洽、学习氛围很浓的地方,我们几个“娘子军”在龚兴建的带领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每个人和自己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编辑们虽然都分有责任田,但大家不是自扫门前雪,哪个版面需要支持的时候都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全体出动。遇到好的选题,龚兴建会带着全体出动,一起讨论选题、打磨稿件。
通讯《斑斓世界悄无声》是我和王敏一起合作完成的,报道了残疾人画家丁明的艺术成就和现实困难。文章由王敏先写,我再和她一起进行修改。当我们意见不统一时,就按照各自的思路去写,再交给龚兴建看,由他当“裁判”,看怎样写更好。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和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会进步得更快。每次周六将版子排好后,我们总会一起集体讨论,谁的版子排得还不够大气,哪条稿子有什么问题,哪张照片还可以做下裁剪。谭彬是今年加入文化周刊的新鲜血液,她每次给一版写头条,都和我一起不厌其烦地商量怎么修改文章,怎样做标题,追求稿件的精益求精。
二、向书本学习,在读书中丰富知识
跑什么线,就要成为哪方面的专家,作为文化周刊的编辑、记者,我们也不能当外行,除了写稿子必须要看的书外,平时部室里有业务方面的好书都会传阅。
今年,二版《文史常德》开辟了沅澧音韵栏目,展现常德的地方戏曲艺术。我和王敏承担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澧州荆河戏、澧水船工号子的采写任务。虽说出生在澧水流域,但实际上这些文化艺术对我来说还是很陌生。我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该怎样去体现它们。
我决定先从理论入手,找来了一大堆申遗的文字材料和关于两种戏曲的书本,弄清楚它们的发展脉络和音乐特征。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我利用休息时间采访了几位老艺人,听他们讲述了这些戏曲艺术曾经的辉煌,并找来了澧州荆河戏的视频资料。晚上,我在家里一遍遍的听荆河戏、澧水船工号子,在脑海里搜寻对他们的记忆,被那带着浓浓乡土味和劳动气息的音乐深深感染。趁着激情未消散时,稿子一气呵成。后来,我和王敏合作的《楚调秦腔不应绝》和《那苦中唱出的乐》都被评为当月星稿。这让我有点意外,也多了几分动力,只要下功夫写的文章,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几天前,我到澧县参加葡萄节摄影家采风活动,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倪文华和省群艺馆美术摄影部主任何东安看到文化周刊后很感兴趣,要走了我带的报纸,还让我把每期的报纸给他们寄一份。
四、向专家学习,在交流中开阔视野
向专家请教,也是学习的一大捷径。我有一次亲身经历,去年年初我采访了一位对常德历史文化很有研究的专家,在和她的闲聊中,获得了大量的线索。那时候我正为每期的话题而发愁,不知道做什么选题,那位专家无意中讲述的一些文化现象给我开阔了思路。这次交谈后,我接连做了《一脉书香今犹在》、《国宝何日回家》、《水星楼缘何闭门谢客》等三篇报道,都被评为当月星稿。
当然,总结并不是为取得的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而是为明天的工作加油打气。学习没有止境,我们应当再接再厉,朝更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