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从细节里发现风景———浅谈人物通讯的写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23 13:55:57 【字体:

最近半年,我都在看一本书,是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是本厚厚的美国近代史著,勾画了1932年罗斯福总统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还穿插有10多篇人物素描。
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把人物通讯、深度报道写好,这本书一定要看。我读得很慢,第一次用阅读者的视角,去体会多线程并行写作手法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在诸多枯燥的数据面前,曼彻斯特能深深吸引全世界的大多数民众。第一次猛然觉悟,原来图景式的呈现手法,在非虚构故事的文本呈现中,是可以这样运用的。它可以像拉家常那般自在、舒适;他可以像说故事一样,在区别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富有灵性hellip;hellip; 
讲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引出今天的主题,“我学习、我实践”。这两年,我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有几篇通讯作品获奖,个人也有了一些感悟,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我对写好人物通讯的几点体会。
开头:确立主题,就有了航行的方向
“我也要妈妈!”电视里,正在播放一档寻找妈妈的节目,3岁的小刘弟看得十分入神。
“带你去找妈妈好不?”有人逗孩子。
小男孩动心了,犹疑着下楼。
“我要奶奶!”突然,男孩转身扑进胡云华怀里。
胡云华悄悄转过头,擦拭湿润的双眼。
这是《孩子,保姆奶奶如何给你一个家》的开头,这种写法,是我在人物通讯中,经常使用的。有人说,通讯写好开头,就成功了一半,个人觉得,用镜头语言营造通讯写作的“蒙太奇”,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写人物通迅,如何独到、深刻地寻找受访者的灵魂,首先要充分占用资料。然后用“感性”去体会观察,用“悟性”作推理判断。不可忽略自己的感受,缺失了主题,就没有了航向。
怎样呈现主题?关键性的细节传达整个意图,细节在精不在多。打动记者的细节,一定会打动读者,把这种感动传递给读者。
最开始,写通讯的时候,我也经常纠结于主题的确立。比如说采访人物,我们常常是占有了大量的素材,如何取舍?以前总想面面俱到,把很多细节罗列,后来我发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象从一块石头里发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触摸灵魂。
比如写作《龚永福与一粒稻谷的价值核裂变》,就是从繁杂的素材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主题,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袁隆平院士盛赞龚永福说:“我找到了让稻谷高产的种子,他发现了让稻谷增值的路子。”无疑,这个主题一确立,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最终斩获中国晚报最高奖的重要原因。
这里说说我学习的体会。我看新闻作品集,有一个习惯,就是首先会看一篇文章的布局,同题材的重大题材,我会找不同媒体的作品对比着读。然后,我会分析,如果是我,会如何选取主题、分篇谋局,这样的分析比较次数多了,我就慢慢提高了发现新闻的能力。
叙事:精彩的讲述一个好故事
有人说,只有普通的材料,没有普通的写法,我也这么认为。其实,人的情感是相通的,通讯不等于文学,但离不开文学色彩。语言非常重要,能传递思想的力量和情感力量。
我对一篇好通讯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把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或人物,用有趣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有所启发。简单的说,就是精彩地讲述一个好故事。做读者的眼睛,用简洁的文字讲故事,用丰富的语言描述细节。
写文章时,你可以假想:读者就在你的对面,你要把这件事情讲给他听,你会怎样表达?假如你把这个故事象跟好友聊天一样的状态写出来,娓娓道来,平易近人,有说有笑,起承转合hellip;hellip;那么,你至少成功了一半。
故事因思想才有了灵魂,通讯写作犹如拍电影,最终是传递一种价值观。没有“心”的电影,无论特技多么好,都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即使有了灵魂,灯光、武打、音乐、服装、特技等等表现手法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好莱坞大片的卖点。
在写长篇人物通讯《人字的N种写法》时,我就用了许多细节,生活的人字(进客厅的时候,一幅“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字画传递出“人如其人”)/事业的人字(办公室里,一只没有轮子的转椅,简单的木沙发,没有空调。)/生命的人字(给同事的一瓶沙拉酱)。这些细节都很真实,也容易打动人。
我在看《光荣与梦想》的时候,就特别着迷于作者写人物的手法,有一篇写罗斯福总统夫人安娜middot;埃莉诺middot;罗斯福的,只有不到2千字的篇幅,把这个著名的第一夫人写得活灵活现,并且概括了她的一生。这让我知道,写通讯,尤其是写人物,一定要有白描,寥寥几笔,就能抓住神韵。
采访:找到打开被访者心灵的金钥匙
如果说前面说的两点是需要积累,那么,最后这一点则是一种态度。这些年,我在从业的过程中,不断从前辈们的身上学会了采访。
积极热身,找到打开被访者心灵的金钥匙。要不厌其烦,抓住一切能搭上话的机会;更要熟悉对方,寻求共鸣。和胡主任采访策划大师王志纲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入手,便主动提到了一直在看的他的书,一下子就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
采访,采访,再采访。想尽千方百计走进被访者的内心,再写通讯,就有了生命和灵魂,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会碰到不善表达的采访对象,如采访《弱女子撑起苦难的家》,夫妻俩都不善言谈,很难引导,就是尽量多聊,象聊家常一样,有些细节就自然出来了。
突出人物个性,追求个人风格。我认为,每个记者最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适合自己的文体,追求思想深度和阅历广度。我特别喜欢有人说:我一看到那篇文章,即使没有名字,就知道是你写的。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老师曾经说起,作为时代的记录者践行者,他的生命取向一定要高,他的生命体验一定要深,他的生命格局一定要大。我从业10年,有两点感受,获奖证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成长。
我特别高兴,自己始终坚持新闻理想,并且一直快乐奔跑在路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