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多角度呈现人物的“特质”———人物通讯写作心得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3-08-23 21:43:24 【字体:

    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写作,其份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如何写好人物,如何常写常新,走出写作的误区,是每个记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自从进入常德晚报以来,本人撰写过为数不少的人物通讯,实践出真知,一来二去也有了一些心得,在此“班门弄斧”与大家交流一番。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是寥寥数笔,神态便跃然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的照片来,恐怕也要生动得多。何故?是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一篇好的人物报道,首要的特点就是人物个性鲜明,表现出人物的“特质”。

    关键词:故事

    我们在评论劣质电影的时候常常吐槽:导演怎么连故事都讲不好!人物通讯说起来也和电影有共通之处,一个人物的传记电影实质上也是一篇精彩的人物通讯。在有限的时长(篇幅)里怎么把一个人表现得生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故事就是“戏肉”部分。因此故事的挖掘和选择,往往关系着报道的成败。初写人物,很容易写成面面俱到,弄成故事的堆砌,自己写得累不说,传播效果也不好。其实,只要选准角度和方向,就能舍去很多细枝末节。人物形象的树立,只要抓住其关键的几个故事就可以了。把这些故事写深写透,精雕细刻,效果就足够好。

    怎么选故事?我的做法是,在采访之前,尽可能的多收集人物资料,初步设定几个访谈主题,设计几个引导性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采访时间很有限,必须抓住要害。采访进行中,从设计的问题出发,寻找到人物的主要“特质”,并由此为引子收集相关故事。有些人可能“慢热”,或者拙于表达,可以试着从他熟悉的领域说开去,这样往往有意外之喜。在采访之后,列出几个主要故事,闷神,选出最有特点的,千万不要舍不得。我在《罗继南:音乐就是水和空气》(见常德晚报2013年03月27日6版)中,没有面面俱到说生平经历。作为本土知名音乐人,罗继南的故事极多,而我只是以时间为轴选了4个最有特点的故事mdash;mdash;“一个月的专政”、“两封辞职信”、“三张被浸湿的稿纸”和“四声赞叹”,四个不同的故事,但同时都指向一个主旨mdash;mdash;人物对于音乐的热爱。

    关键词:现场

    人们愿意听故事,但是作为一个人物通讯,只有故事还不够完整。要让人物真正活起来,还需要一些东西的辅佐。是什么?不管是画龙点睛还是锦上添花,总之我们需要一些现场感的东西,一些故事之外的细节,言语、神态、环境hellip;hellip;这些东西能够让人物离我们近一些,消除疏离感。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像电影里的一个个场景一样,人物的举动、言语、神态,周围的环境等等悉数到来,哪怕就是一个几秒钟的切面,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我在《常德面孔》版面写的一系列人物通讯一样,我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区块容纳这些东西。在这个叫“印象”的区块里,用上几百个字,择选采访中人物的语录,一点对话,一些环境和神态的白描,还有点记者的看法和思考,零零散散,用比较散文化的文字传递人物带给记者的“印象”。这样看起来比较直观,人物的一些主张也可以很直白的表达。

    说白了,这些就是采访过程中记者观察到的一些零碎的细节,舍去可惜,但又苦于无处安放。因为这些往往是“点睛”之笔,寥寥数言,人物的“特质”已经呈现面前。“谈到天色渐暗,窗外雨声潺潺、雷声隆隆,恰如他生命中一日不可或缺的音符。接近9点离开,他起身和我握手告别。lsquo;晚上还有一个曲子要写,后天就是第14届音乐创作笔会了,得抓紧赶一赶。rsquo;”在《罗继南:音乐就是水和空气》中的“印象”区块中,这样的一个采访细节,倘若遗漏掉了多可惜。

    关键词:形式

    一篇文章,内容是第一位,但是表达方式也绝对马虎不得。不然就会出现“把肉蒙到饭里”的情况。

    在写《常德面孔》版面稿件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个范式,以“人物简介”、“印象”和“人物故事”三大部分组成全文。先“亮相”,然后“见面”,最后“聊天”,层层深入,角度多元。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将稿件分块的方式可能更加符合读者的习惯,而且多视角的呈现也让人物足够quot;丰满quot;。此外这样也方便记者填充内容,双赢。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样的范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人物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的报道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因人而异。只要想到一个方法:写完稿子,把自己的角色调换到读者的角度看一看,再想一想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来表达更合适,你会很快找到最佳方案。说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同样重要。就说写故事吧,也要讲究点技巧,不然好好的故事也变得寡淡了。还是那篇写罗继南老师的稿子,那四个故事的讲法我颇费心思。最后我采取了一个故事分两块的说法,前面是“场景”,白描故事发生时的情境,后面是“旁白”,交代故事背景和后续。既有现场感,又不突兀。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