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锐新闻的编辑看法
从1月7日开始,晚报3版锐新闻开始运行,5个多月时间以来,记者写的很多稿件都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下面我谈谈这几个月编辑版面的一些感受:
1、做有观点的新闻,不能只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
锐新闻和普通的新闻不同,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种“有观点”的新闻,虽然根据新闻的要求和定义,新闻是不能带有明显观点的,但实际上,因为媒体是有阶级和立场的,所以新闻其实不可能避免导向性。在很多期的锐新闻中,虽然记者并没有说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但却提供了解决的几个方案,这就让社会问题止于“扯皮裹索”,而是给相关部门提供了参考,这也让读者知道,媒体是有力量的。像《柏园桥的选择题 维修还是重建?》、《人民路“肠梗阻”何解?》、《年年春节打车难 今年整治亦从严 除了严管,还可以做些什么?》、《喝酒 别把性命搭上了》等。《噪音废气24小时侵扰居民》这篇本来是一个市民投诉的稿件,但最后我们编发了一个域外参考,《材料郊外加工好 美国施工扰民少》,这其实就是变相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2、如果不需要解决问题,就讲一个好的故事;
一篇好的新闻应该也是一个好的故事。这个好当然不是指故事圆满,而是讲叙得生动有趣。《父亲放火烧死亲生女儿》、《儿媳一家杀死公爹》、《一条终于退掉的破裆裤》、《“砸车党”盗物 一月砸车60辆》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可读性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逻辑性要强,语言生动。在编辑的时候我们发现,部分稿件的逻辑性不强,故事讲得颠三倒四,各部分之间有重复,这是“讲故事”的大忌。另外,新闻的背景也需要做适当的交待,这就像是“故事”高潮前的铺垫,是非常必要的,脱离了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我们来剖析这个新闻事件就变得毫无意义。
3、详细的调查,会给新闻带来全新的视角;
《嚼槟榔会致癌吗?》《你愿意将行李交给陌生人看管吗?》、《电费猛增 高电压惹的祸?》等等,这些新闻稿件,记者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入户调查等方式,听到了市民们对相关问题最真切的感受和意见,特别是《电费猛增 高电压惹的祸?》这篇文章,记者不同时段,进入到不同社区的居民家中测量电压,为这篇批评稿件增加了份量,确实让电力局无话可说。但应该注意,调查是不应该预设观点的,要讲究科学,比如《给老人让座,七成市民盼能听到“谢谢”》这篇文章中,记者在设置调查问卷的时候,“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你收到lsquo;谢谢rsquo;了吗?”这一问题的可供选择中,有一个是“有收到过谢谢,但不多”,还有一个是“一半时候未收到lsquo;谢谢rsquo;”,两个选择基本雷同的,其实这是有倾向性的希望市民说“大半时候没有收到谢谢”。
4、锐新闻希望做有观点的新闻,但观点不可强求;
观点应该是在采访后,很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不能为了观点而观点。《澧县一学生50米测试后猝死》这篇稿子,初稿本来是一篇2000字的通讯,记者在描写了澧县一学生跑步测试后死亡的新闻事实后,用极大的篇幅写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并链接了国内一些学生跑步后猝死的事件。可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发现,该名学生并不是一个缺乏锻炼的孩子,他个子高大,体育老师说他偶尔还打打篮球,并且在测试后他原本是约了同学要在操场上踢足球,但他还没跑到操场中间,就突然倒地死亡。而且该名学生进行的是50米测试,这与国内其它新闻事件中的800米、1000米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并不能将其归纳为同一类事件,按照新闻事实分析,该名学生本身患有隐疾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表达新闻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一事件,推敲观点成立的可能性,不能轻率地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