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岗位上的我
我,1979年10月在原市彩色印刷厂参加工作,进厂后分配工种为校对,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原来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现在孙儿们的奶奶hellip;hellip;
记得那是1989年,按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成立了常德日报社,当时报社没有社址,临时租用了原市彩色印刷厂的一间小会议室,十来个人,开始了常德日报的采访、编辑工作,原稿由美编画好版面后,交彩印厂拣字、排版、校对、印刷。常德日报社的成立发展至今日的辉煌,我既是它的见证者,也是一名幸运的参与者。第一张《常德日报》出版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由于是第一张报纸,当时的社领导非常重视。我们厂从拣排到印刷多次开会,要求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这次政治任务,无论是拣排,还是印刷都是各车间最优秀的工人,我也有幸参加了创刊号的第一责任校对员。
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原国有企业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实行了“关、停、并、转”,我也从市彩印厂的校对岗位上下了岗,成了一名下岗职工。1997年原报社印刷厂丁德志厂长得知我下岗后,将我聘进常德日报社进行校对工作,这一临聘就是十七年。从原国企职工到下岗再到临聘,在身份和感受上确有落差,但我对所干的这份工作尽量做到认真、认真、再认真,仔细、仔细、再仔细,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人说校对只是照葫芦画瓢,不错,要画好它,画像它,可还是要有一定的功底,《常德日报》是中共常德市委机关报,每一个声音、每一个信息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形象,所以也必须要求校对人员不断地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特别是党政各级领导职务、排名,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报纸上就会张冠李戴。记得2010年6月30日1版《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下月展开》文中市领导“张新明”应为“张新民”、2011年1月9日《不辱使命》文中湖南大力建设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常德市建设机械厂”应为“常德市建筑机械厂”。校对就是要将这一点一点的问题找出来,使《常德日报》更完美,准确无误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0年10月31日在《常德报人》上,我将从事校对工作30余年的一点体会,用题为《浅议校对的看、读、想、问》和我的同行们进行交流,对我们所校对的版面认真负责,争取做到每张《常德日报》经过我们校对后,送到广大读者面前无可挑剔,愿我们的《常德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