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把握时代脉搏连接读者心灵———浅谈如何策划主题专版

来源:常德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4-03-25 09:16:58 【字体:

  想想已经走过的新闻从业路,做过不少主题专版。2010年3月5日《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专版,展现读者身边的雷锋,倡导quot;活出自己的精彩quot;;6月30日,《“我”入党那一天》用讲故事的形式庆祝党的生日hellip;hellip;10月22日《谁是最可爱的人》专版,在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再现这段历史。2011年2月14日《忆“我”的情人节》专版,把中西文化融合一体,告诉读者“有爱就有情人节”hellip;hellip;2012年《常德日报》新开辟一个评论专版《沅澧评谈》,2年时间,我策划了20来个主题专版。这些主题专版,新进来的年轻人如果有兴趣,在尚一网常德日报电子版可以找到。我这里把做主题专版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接天线
  把握时代的脉搏
  一、用党的声音导向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定义“中国梦”mdash;mdash;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全面阐释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就是天线。《我说中国梦》主题评论专版,诠释了中国梦是共享的梦,发展的梦,人民的梦,青年的梦,多彩的梦,很好地让天线接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如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这也是天线。有人说,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常回家看看”还需要用法律规定,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有人说,这是经济转型必经的阵痛;有人说,从立法的角度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对于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国家今天和明天的老年人都是利好的消息。《我说常回家看看》评论专版就是对我国修改的法律天线的诠释。
  二、拿热点话题说事
  4年一次的奥运会,世人瞩目。赛事不能场场看,开幕式这场代表一个国家、代表一个城市的盛宴怎么也要看的。因为时差,我选择了北京时间7月28日8时30分重播的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3小时20分钟的开幕式,有诸多精彩,有诸多创意,各媒体也做了很多点评。我有了做一期《我看奥运》的《沅澧评谈》的冲动。奥运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对奥运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征稿启事发出后,来稿很踊跃,以致我连续推出了两期《我看奥运》。
  什么是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三种:以讹传讹,哗众取宠,利益驱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媒成了传播谣言的快车道,我们该如何面对?《我看网络与谣言》主题专版,在国家整顿网络的大背景下,与读者见面了。
  三、以人为本做主题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泊来的洋节却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于是,“我们自己的节日”的呼声鹊起。清明节,刚刚缅怀失去的亲人,我想到了我们在生的人应该怎样对待生命?留守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不知晓,更谈不上治疗和照顾;据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温暖3月里,河南、湖北2位在自己土地上的农民兄弟被“意外”碾压致死;武汉少女办生前追思会,感悟生命意义hellip;hellip;一条一条的新闻,一件一件的实事,向我们发出对生命的呐喊mdash;mdash;请尊重生命,请善待生命!《我说尊重生命》是我在清明节期间推出的一个主题专版。
  《我说人性》主题专版是在“商场杀人,机场爆炸,超市砍人,怒摔婴儿,法官集体嫖娼hellip;hellip;”社会恶性案件发生的背景下策划的。这些案件让人在忍受酷暑之余还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戾气。独立看,每一桩都是极端个案,可接二连三的非人性的个案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人都怎么了?为什么施暴成了解决问题和宣泄情绪的主要手段?人民法官竟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人字一撇一捺,《我说人性》主题专版,就是想让人站稳站正,让善主导我们的言行,从而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接地气
  连接读者的心灵
  最能连接读者心灵的莫过于人性的温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路上的平凡与不平凡,无不展现着人性的温暖,抓住温暖也就hold住了读者的心,报纸也就接地气了。
  一、让四季歌唱出时代特色
  围绕节日策划主题,突出时代特色就能接地气。
  西方情人节,源起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基督徒殉教者圣middot;华伦泰的爱情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华伦泰与他情人的恋情,而有了罗曼蒂克的节日。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西方情人节也好,中国情人节也罢,在我看来,有爱就有情人节。我用“情人节”这个时尚的节日吸引读者的眼球,用“爱”这个温暖的词展示人间真情mdash;mdash;《6500多个情人节》的女主人公,病榻上18年的光阴,有了丈夫的关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相识纪念日:那一天英雄救美引出的姻缘》中的当代大学生,8年前的11月3日,孤身一人在北京求学的周惠芸滚下楼梯,东北小伙薛志英雄救美,成全了两人的这段美好姻缘,11月3日,成了他们独有的情人节;《陪你看夕阳》的父母,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没有情人节的概念。然而,他们平淡而琐碎的生活中,谁也离不开谁。《“我”的情人节》主题专版算是一个让四季歌唱出时代特色的范例。
  主题专版《我入党的那一天》也属于四季歌的范畴,专版言论,也算是编辑人语吧,我用的标题就是“又临lsquo;七一rsquo;”。当我们成为中共党员的那一天,在我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有一份自豪,有一份激动,有一份永远珍藏的记忆。我选择了不同时代的入党的人mdash;mdash;段佑珍,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党员,听党的话,跟党走,是她朴实的记忆;刘玉莲,上世纪60年代丈夫教她写入党申请书的往事,是她甜蜜的回忆;陈太平,1978年,带着母亲的嘱咐走进军营,努力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党员hellip;hellip;在6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推出的主题专版《我入党那一天》,以讲述入党故事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还是用温暖来接地气。
  二、让身边人登上报纸平台
  让身边的人走进报纸,平民视角就是最好的接地气。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充满了各种诱惑;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人生的价值去向各有不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成功者,幸福的人,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悲观失望的人,完全在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不乏积极人生态度者mdash;mdash;市民老徐,不是警察,却夜夜外出巡逻,已坚持18年,他什么也不图,只因从小想当警察;农民谭登双,1998年4月,家后面的杨茶岗出现的一群白鹤,深深地吸引了他。从此保护这群白色的精灵,成了他、他的家人和乡亲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退休教师葛妈妈,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她不同的人生阶段演绎着不同精彩;环卫女工杨淑蓝等,乐观、认真的人生态度,在常德这座卫生文明城市体现出了她们的人生价值;青年团干的网络生活,是那么的实在,毫无虚无缥缈之感。3月5日,在这个全国学雷锋的日子,我用《活出自己的精彩》闹闹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有些人给我发来短信“活出自己的精彩”;尚一网我的个人博客关注度也不错,不乏点击和评论。
  《常德日报》从1989年1月1日试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个“3月5日”。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也已走过不短的人生路,唱过《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读过雷锋的日记,看过关于雷锋的电影,也曾争做好人好事不留名hellip;hellip;可当我回归到编辑的角色,思考着要做3月5日专版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出新。我以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色。《沅澧评谈》推出的《“我”心中的雷锋精神》,向读者展示的是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对雷锋精神的不同理解。让身边的人50后张新民、60后赵有强、70后孟令坤、80后孙玮怿、90后张洵恺走进报纸,他们虽然只是每个时代的一份子,可他们让读者看到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mdash;mdash; 一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
  三、远处的事件身边的人说
  远处的新闻遥不可及,熟悉的人来评说就接了地气。
  2013年11月初,魏仙耘休公休假,在浙江西塘古镇巧遇由方文山发起的“中华汉民族服饰展演暨汉服文化周”活动mdash;mdash;在世纪录协会香港总部高级认证官吴华江见证下,由370名来自海内外汉服爱好者身着各式汉服,创造了传统乡饮酒礼参加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汉服爱好者,他们自制或自购汉服,以省、巿的名义自发自费来到西塘,彰显他们酷爱、推崇传统文化的风貌,以弘扬汉服礼仪文化的形式,展现礼仪之大、章服之美、传承之心。魏仙耘很激动地讲起自己感受,我被感化了,有了做主题专版的冲动mdash;mdash;整个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向人们传递着什么?事件虽发生在远处,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于是《我说汉服与文化》成形并赢得了好评。
  《中国式“到此一游”现身埃及3000年前神庙文物》一度成为网络热点。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我思考着,一种享受型的生活咋就出现了这不和谐的音符?于是,当暑假又一个旅游季到来时,《我说旅游》主题专版,让身边的人来倡导文明旅游,让准备出游的人们去真正享受旅游的乐趣。埃及离我们很遥远,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接地气。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