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才有味有味更有为
从1989年1月8日走进常德日报社的那天起,我一直在采编一线工作。开始是采编合一的机制,我编《科苑》、《校园生活》、《金土地》等专版,同时承担采访任务,经历过采编部、政文部、经济部,在这期间,我得了2个雅号mdash;mdash;吴科学、吴头条。后来采编分开,我到了总编室。无论采编运行机制怎么变,我始终是采编一线忠实的一员。
正因为我如此,我的采编能力也跟随报纸一起成长。我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凭着做好每一件事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自己觉得踏实,同时也有成就感。我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来报社时,已是中级职称mdash;mdash;农艺师,从业新闻几年后,说要转新闻系列,报材料时市人事局说我的英语是免试的,所以中级转得很顺利。读法律专业时,有人邀我考英语,我去报名已是截止日期,因为人熟还是给报了。报名后正好是两会期间,晚上等稿子的时候我看过几篇阅读材料,其中有1篇和考试内容吻合,结果考了65分。申报副高的材料倒是认真准备了,材料上交后再也没有过问此事,2003年获得了副高专业技术职称mdash;mdash;主任编辑。
为什么能坚守一线?可以用10个字来回答mdash;mdash;“有为才有味,有味更有为”。
每当有人抱怨世态炎凉、社会不公的时候,我都能从我的采编工作中找到了安慰和满足。大家熟悉的《讲述middot;流动的中国》这个选题,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每个采访对象的人生都充满了艰辛,他们的人生加深了我对生活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我从中受益。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读者对我作品的认可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今年我在民意调查中心联系专版事宜时,中心负责人覃世红对我说:“我们局长在全局半年总结大会上要我们看你的文章。”专版见报后,她在QQ给我留言:“吴姐,报纸效果很好,谢谢您。我们局长欣赏你理由充足。”
一次请赵有强帮我拍张专版照片,我对被拍者介绍说,这是常德日报主任记者、金奖得主,《富农》的作者。被拍者却说:“《常德日报》还有个人写流动的中国,每篇我都看了。”在场认识我的都笑了,说:“就是她写的。”
集团领导谢承益说我走在了央视走转改的前面;集团领导蹇斯勇说,常德市副市长卢武福看了我的《讲述流动的中国》,调整了我市廉租房政策,向流动人口倾斜;集团领导汪肯堂说我有为就有味hellip;hellip;
这些足以抵减我采访的艰辛,也足以慰藉我的脚踏实地,更是我坚持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