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记者本该用脚步丈量历史和现实

来源: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7-07-06 10:12:04 【字体:

写《山中,那座坟茔》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过要获奖,准确的说是从未寄予希望。在更热衷于即时新闻、突发新闻、正能量新闻的当下,这种历史寻踪式的单篇报道,本来就不具备竞争力。所以,在赵超构出新规,我们的申报由新闻策划改投单篇作品后,便对此不抱希望;到后来,也都忘了。

而且,就我跟刘清而言,这篇文章也并不见得有多出彩,这本身是篇试验性很强的文章,我们第一次尝试采用整篇不分节的写作模式,强调故事叙述的连贯性,融“景”于“史”,融“动”于“静”;而且,标题也并非原创,是借鉴了军旅作家李存葆写基建工程兵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很感谢编辑尹红最后支持了我们的想法,让我们“一试到底”。

不过,当有人问我们时,这篇文章却又屡屡被提起,说到底,我们确实对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倾注了一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我们北线·城区组19篇通讯中,可能是唯一一篇。正所谓,有感情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说起这座墓,刘清和我并不陌生也不熟悉,早就听说但从未来过。一直说要去,却因为经费、时间、精力等各种原因屡屡搁置,如果不是“重走常德会战路”活动,估计到今天这也只是个计划。那里说是座墓,但比起城里的74军57师公墓,充其量就是个乱坟岗子。作为媒体,我们在常德会战中的报道,对57师差不多是“掘地三尺式”的报道,对于其他却着墨甚少。站在那座坟前,但凡你懂一点历史,那种历史亏欠感都会油然而生。

而当天的采访确实也辛苦,我不得不承认,那是两个月的采访中,最辛苦的一天。由于时间和赶进度的关系,在桃源的采访被临时提前,并从两天缩短到一天。而这一天,我们在黄石镇又经历了整个活动中唯一一次汽车故障,刘清和我跟着当地一个村支书翻山越岭从黄石差不多走到了理公港。至今我还记得,走了一个多小时后,站在山顶,村支书说“山下就是理公港”时,那个激动,只有经历着才能更有体会。记得那天,从桃源回市里时,已经是晚上9点。

而今,“重走常德会战路”系列采访活动,已结束有近一年。时隔一年,当我们重新回忆去年活动的经历,尽管很辛苦、很奔波,但我们找到了做记者的感觉。其实,我们并不怕忙碌、也并不怕奔波,怕的是忙而白忙、忙的没有意义、无事可忙。

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雅玲在我们出发前,曾说过两句话,这两句话,个人觉得很受用,一句是“只要有想法,就会有支持”;一句是“大型采访活动能锻炼队伍,也能凝聚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