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定动作”弄出些新意
2015年12月,市委宣传部邀集全市各大媒体进行了一次集中采访。这次的采访对象是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峪村的残疾人何儒家,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
相信我们大部分记者都经历过这样的集中式典型人物采访,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过程,仓促的时间、同行间的干扰、浅尝辄止的谈话……在这种氛围中很难捕捉到令人满意的细节。另一方面,在相同的条件下的采写,这也是媒体同行之间业务能力的比拼,这样的压力让人更是倍感焦虑。
此次集中采访为期2天,第一天下午抵达目的地,此时我们手头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物介绍,何儒家所有的故事,需要我们一一搜集。媒体众多,被“围攻”的何儒家甚至很难讲出几句完整的话来。时间有限,我把目光转向了他的亲人、邻居和村里的干部,从外围寻找细节,再根据这些已经掌握的“情报”来设计问题,等到“主角”闲下来再一一询问、求证。在这里还要“搭帮”日报新农村部主任罗远文,这位前辈经验丰富,在轻松的扯谈里问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细节,我坐在一旁如获至宝。
采访的过程其实大同小异,一路同行的媒体所掌握的东西也大体相似,真正体现功力的,还得是后面的“加工”。在回常德的车上,关于何儒家的零零碎碎的信息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手头的货不少,关键得选择好。或许是灵光一下,或许是晚报多年来的业务讲评起到了“催化作用”,我联想到李雪芹写的一篇典型人物通讯——《一棵树》,这种象征的手法很赞,我印象很深。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何儒家宽厚的手掌让人印象深刻,创造、支撑、施予……关于他的这些关键词都与手相关,这双手似乎可以作为他整个人物的象征。于是,《一双手》这个标题在一开始就被确定了,这也让我后续的写作省力不少。
有了主题剩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先归类,何儒家的乐观、善良和坚韧是他最闪光的几点特质,围绕着这几点来进行取舍,该丢的丢,该删的删,干净利索的文章谁都喜欢。我把何儒家的事迹和精神用“一双手”作为象征。进而用 “手,能创业”、“手,能施爱”和“手,能行善”这 3个段落来呈现,层层递进。
具体的呈现也要讲些技巧,就算是卖弄吧。把人物写活,我的一点小心得就是——多用人物的直接引语,多用场景白描,掌握好这两点,人物自然而然就显得比较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