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路上 感动常在
“充满正能量的题材,一定要好好做,今天务必成稿。”2015年8月18日下午4点多,当我拿到这条线索时,主任孟令坤这样反复叮嘱,他的话里有着对我的信任。说实话,从事新闻工作6年来,那次的确让我感到紧张——时间短,这么好的题材,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好在得到了石门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张友亮的帮助,我快速获知了事情的大致内容,并与文中主人翁文敬德取得了电话联系。当时,文老已经90岁高龄,听力严重下降,与人交流起来可谓困难重重。花了快一分钟,他才了解我的采访意图,接下来的时间里,谦虚的老人轻描淡写,我则拉长耳朵倾听,生怕漏过一处细节。随后,从石门县白云扶贫助学基金会理事长文非的采访中,我再次被老党员文敬德的善举所感动。
原来,退休后的文老从2004年开始,便和老伴搬迁到白云乡磺厂社区,和下岗在家的儿子住在一起。看到那里的环境卫生状况后,他当起了义务保洁员,还从垃圾堆里将可回收利用的废纸、塑料瓶等收集起来,每隔半个月卖一次,换得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荒货”款,他把钱一笔笔都记录在账本上。他说:“这都是公家的财产,个人不能沾边。”凭着资助贫困学子的信念,老人坚持拾荒11年,直到2015年6月,年迈的他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才将攒下的荒货款凑齐了2万元后全部捐出,以此兑现了曾经许下的承诺。
说实话,采访完后,我对自己的文笔功底没有信心,成稿的过程中,曾几次推翻设想的文章架构,生怕写得不好而浪费了题材。在晚班编辑陈晓真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从最初的不敢开头到后来越写越顺,提交稿件时已经到了晚上8点多。后来,经过晚报总编辑刘雅玲的亲自操刀,稿件才最终定稿上版。
通过这件事,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新闻写作的知识,尤其是消息的写作方法,也更加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新闻路上,感动常在,有了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会一直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