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谈新闻论文的写作

来源: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7-07-06 10:15:12 【字体:

学界和业界都有这么一种说:“新闻无学”。我的理解是,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新闻这门学科,而是告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归纳。

从事新闻工作,应该这样去做:运用基本的新闻理论去指导新闻实践,而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经验抑或教训。通过撰写新闻论文,让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又反过来指导新闻实践。如果坚持这样去做,一定能较快地提高新闻从业水平。这是因为,撰写新闻论文,既是新闻实践总结、归纳与提炼的过程,又是学习、思考与巩固的过程。

一、新闻论文写什么

我们知道,写新闻报道需要练就“新闻眼”。那么,写作新闻论文与写作新闻报道一样,需要练就一双“论文眼”。尽管叫不同,但能是一样的,都是强调要有“独到的眼光”。但前者“盯”的范围是整个社会,后者“盯”的范围只是新闻行业本身。

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在新闻学习与新闻实践中,发现让你“眼睛一亮”“火花一闪”的东西时,甚至当你与同事因为一个标题的制作或因为一个导语的写作或因为一个角度的选择,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捕捉到了新闻论文的选题。

我梳理了一下,发掘新闻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从有争议的问题入手

新闻学中有争议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关于新闻定义的问题,关于新闻本质真实的问题,关于新闻自由的问题,关于新闻价值的问题,关于新闻策划的问题,关于报道与宣传的问题,关于新闻事实与律事实的问题,关于客观报道与舆论导向的问题,等等。有很多问题,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已经论争多年甚至几十年。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新闻实践来抓住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来研究,并撰写成新闻论文。

例如,对于争论不休的新闻定义来说,目前基本认同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新闻实践当中,我发现这个定义还不太十分完美。我觉得应该表述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新近发现的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

那么,我在陆定一新闻定义中,加了一个“新近发现的”这一定语。并把“事实的报道”改为“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

为什么这么改?源于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在1993年的时候,我采写了一篇《壶瓶山发现燕子石》的消息,当时新华社还播发了我写的这条稿件。

燕子石是什么?燕子石是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主要生活在五亿年前泰山周围的浅海之中,以后随着地壳上升而被埋入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它的骨骼便成了化石。由于化石上保留着三叶虫生命最后一瞬动人的姿态,形状很像燕子,故称燕子石。

可以肯定地说,湖南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的,但直到1993年才被常德市委党校教授赵家书发现。我们绝不能说,石门县壶瓶山的燕子石是1993年才形成的。壶瓶山的燕子石难道因为不是最近形成的而不是新闻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可见,原来就发生了的,现在才被发现的重大事情,仍然是新闻。因而,这里还要把“发现”与“发生”并列在一起。

此外,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把“报道”说成“新闻”也不妥。试想,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稿全都是真正的新闻吗?那些司空见惯、毫无新意、没多少价值的一般工作性稿件,谁敢说都是真正的新闻呢?

如果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事实都不能成为新闻的话,那么,在新闻媒体出现之前,是不是就没有新闻了呢?

由于世界之大,自然、社会现象丰富多彩,记者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能成为新闻的事实全部捕捉到。也就是说,还有不少事实不能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嘴去传播。虽然没有发表,但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事实,谁又敢说不是新闻呢?

通过讲以上这些道理,我撰写了一篇《新闻定义辨析》的新闻论文,发表在2001年6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我的这一新闻定义后被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新闻定义时引用。

2.从新的发现入手

我在新闻实践中发现,新闻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一个是深层。一篇稿件两家媒体不同的用,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我曾采写了一篇700多字的《8万多只白鹭栖息花岩溪》的消息。当时我把这篇稿件分别给了《常德日报》和《常德晚报》。《常德日报》全文刊登了消息,《常德晚报》只用了这篇消息的导语部分。

我觉得两家媒体对这一稿件的处理都是对的。《常德晚报》是都市类报纸,只突出8万多只白鹭栖息花岩溪这一表层内容没有错,因为都市类报纸往往注重的是新闻的趣味性。《常德日报》是地市级党报,保留“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引来8万多只白鹭栖息”的原因这一深层内容,也是宣传的需要。

我把此事作为典型案例,写出的《浅谈新闻的两个层面》的新闻论文,被2000年第8期《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刊发。

就这篇消息的写作来看,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选题写论文,那就是“不能以长短论‘深度’”。

其实,这篇消息属于深度性报道,因为它从8万多只白鹭栖息花岩溪这一现象着手,写出了引来8万多只白鹭栖息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深度报道一定就是长篇大论的报道,其实不然。几百字的消息也能成为深度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也是这么认为的。

3.从新的现象入手

“新闻无学”给新闻实践、新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新闻报道样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又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土壤。这些年来,各种报道样式的创新时不时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比如,现场短新闻,体验式报道,消息中加小标题,报纸封面版,等等,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每当一个新的现象出现时,就会引得学界、业界一片议论纷纷。这个时候,你也完全可以进去凑个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

曾经有个时期,报纸上非常流行现场短新闻。一次重大的采访任务,迫使我思考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这个问题。

那年,亚洲皮划艇锦标赛在湖南常德举行。我的采访任务就是每天写一篇现场短新闻。我边实践边思考,究竟如何采写出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短新闻呢?通过那次采写一系列现场短新闻,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现场短新闻要用五官去采写”。也就是说,记者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去感受现场。我撰写的《用五官采写现场短新闻》的新闻论文被2004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载。

4.从边缘性问题入手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社会科学之间也不例外,它们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日益密切。联系的问题就是一个交叉的问题,交叉的问题就是一个边缘的问题。社会科学的边缘性问题,就好像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一样,要解决边界的问题,有时既要用到这国的律,又要用到那国的律。同样,要解决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问题,有时既要用到这门学科的知识,又要用到那门学科的知识。

对于新闻这门学科来说,目前的边缘性问题较多,如新闻与文学、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律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边缘性问题又有不少具体的问题。

我撰写发表在2000年第5期《新闻爱好者》杂志上的《新闻侵权的三种常见形式》就是一篇典型的边缘性新闻论文。这篇论文既讲到了新闻学的问题,又讲到了律学的问题。论文从新闻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隐私权、新闻侵害肖像权等三个方面对新闻侵权的常见形式进行了论述。

5.从冷门问题入手

一般地说,狭义的新闻工作指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广义的新闻工作指新闻媒体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采编、广告、发行、管理、经营等。新闻理论研究中出现冷门的主要原因是,新闻外延范围的广泛性和媒体从业人员学科专业背景的不匹配。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中,学新闻、学中文的比较多,而学广告、学发行、学管理、学经营的人较少或者没有。这样一来,使得广告、发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研究往往成为冷门。因此,抓住冷门进行研究往往容易出成果。

我国的地市级新闻媒体目前已基本上处于断奶的状态,财政不拨款,自收自支。那么,地市级新闻媒体要生存要发展主要靠广告创收。广告,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新闻媒体来说已不成问题,无需绞尽脑汁去拉;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新闻媒体来说就是个问题了,不但要去拉而且还要拉得是时候。常德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结合《常德日报》广告经营的实践,撰写出了一篇题为《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媒体广告增长的机遇》的新闻论文,被2001年第2期《城市党报研究》杂志采用。

6.从岗位工作入手

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美编划版,主任把关……新闻从业细分出一些具体的岗位。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时间长了,一般都会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有所经验,甚至有所教训。所以,对于论文的选题,我们不妨多从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入手。结合熟悉的工作撰写新闻论文,会更加得心应手。

我曾经当过综合新闻版、经济周刊版、党团生活版、理论版等版面的责任编辑。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我总结出了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即,第一步,浏览全篇;第二步,砍出雏形;第三步,精雕细琢;第四步,精制标题;第五步,仔细阅读。我把这个基本方撰写成了题为《编稿“五步曲”》的新闻论文,被2001年第3期《编辑之友》杂志采用。

其实,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可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出新闻论文。每一个新闻工作岗位都有新闻论文的选题。

二、新闻论文怎么写

我们知道,一篇新闻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往往都是由若干个小故事串连起来的。同样的道理,一篇论文往往是由若干小言论组成的。是的,一篇论文往往由若干个小观点组成。那么,每一个小观点就是一篇相对独立的小言论。

所以,学会写小言论是写作论文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还要弄清论文的结构形式。我认为,论文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三种: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所谓纵式结构,就是论文的分论点是由浅入深地推进,就像一列直奔而来的火车;所谓横式结构,就是论文的分论点,是并列的兄弟姐妹关系;所谓纵横式结构,就是论文的分论点是纵式的,但分论点中的支论点又是横式的。

下面我结合论文的结构形式来分别阐述具体的写作方

1.纵式结构的论文写作

我撰写发表在1999年《新闻大学》杂志冬季号上的《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理性思考》,就是一篇纵式结构的新闻论文。论文围绕体验式报道这个中心论点,衍生出了就像剥笋子一样一层层推进的五个分论点:体验式报道的界说;体验式报道的独特属性;体验式报道的三个基本环节;体验式报道的形式;体验式报道的价值。这五个分论点,就是五个小标题,论文中称一级标题。

“体验式报道的界说”这一部分,引用了多位专家、学者给体验式报道下的定义。这个看似没什么东西可写的部分,我也写了600多字。

“体验式报道的独特属性”这一部分,我用了“需不需要体验”“能不能体验”“怎样体验”这三个支论点。这三个支论点,就是论文的二级标题。这三个支论点的每一个部分,我用了三五百字来加以论述,加起来字数就上千了。

“体验式报道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一部分,用了“参与”“感受”“再现”这三个支论点。每个支论点300来字。

“体验式报道的形式”这一部分,通过“体验式消息”“体验式通讯”“体验式述评”“体验式图片”这四个支论点进行了论述。

“体验式报道的价值”这个部分,也讲了三点。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撰写纵式结构的论文,主要的方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即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进行纵深式研究,穷尽内容,写到没有东西可写为止。这有点类似于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的写,写到提不出问题为止。纵式结构的论文,几个部分往往紧密相联,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显得残缺不完整。

2. 横式结构的论文写作

我撰写的新闻论文《党报处理群众问题的五大方》,就属于横式结构。除开头和“结语”外,论文有五个部分,即五个一级标题。第一个部分的小标题是“有效实施舆论监督,促进问题顺利解决”。这个部分主要讲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就得注意“选择”和“方”的问题。第二个部分的小标题是“充分发挥内参作用,提供问题化解依据”。这个部分主要讲内参的作用及内参的“四个要件”。第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是“实施媒体协助调解,防止问题步步升级”。这个部分主要讲什么是媒体协助调解以及媒体协助调解为什么能解决问题。第四个部分的小标题是“督促有关部门办理,促使问题依处置”。这个部分主要讲哪些问题需要转至有关部门督促处理以及如何督促处理。第五个部分的小标题是“耐心做好说服工作,阻止问题错误扩散”。这个部分主要讲以讹传讹的危害以及说服工作的方。五个一级标题下都再没有二级标题。

可以看出,《党报处理群众问题的五大方》的五个部分都是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论文是比较好写的,因为它的结构简单,而且并列的几个部分多一个少一个也不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与发表。比如,这篇论文被2011年第3期《新闻研究导刊》杂志刊发后,又被2011年第7期《新闻世界》杂志转载。但转载时,删除了一个部分,只用了四个部分,并相应地把论文的标题也改成了《党报处理群众问题的四大方》。

3.纵横式结构的论文写作

我撰写的被2016年第5期(下)《新闻战线》杂志作封面文章发表的新闻论文《微信失控的危害及控制策略》,只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的是“微信失控的三大危害”。第二个部分写的是“防止微信失控的对策”。前一个部分写了三点:第一,搞乱人的思想;第二,煽动不满情绪;第三,传播伪劣科学。后一个部分也写了三点:第一,提高微信准入门槛;第二,政府买断微信平台;第三,让律来约束微信。

这篇论文属于纵横式结构。这类论文往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显然,这个思路是纵式的。也就是说,第一个部分与第二个部分是纵式的。而第一个部分的“三大危害”之间和第二个部分的“三大对策”之间,都是并列的关系,是横式的。

有人说,知道怎么给新闻论文搭骨架了,但里面的内容不知怎么去填充。也就是说,不知怎么去论述。

这里以“提高微信准入门槛”这个支论点为例。论证的思路是:围绕为什么要“提高微信准入门槛”这个支论点进行论述。第一,论述了微信是个新媒体;第二,指出微信公众号多如牛毛的现状;第三,通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没有放开舆论阵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哲学原理、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与舆论阵地放开有关等论据,论证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微信准入门槛的方。在论述的过程中,要始终善于用“问号”的手,一层一层把笋子剥到笋芯,至此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此外,新闻论文写作要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除标题外,署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以及“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参考文献”“注释”等,要做到应有尽有。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不是对论文的评价,而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参考文献”与“注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引用,后者是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