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责任心,实现新闻的最大价值
2010年10月16日,《常德日报》一版刊登了葛辉文和罗琳采写的通讯《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讲述了桃源雕花床收藏者李安华收藏了100多张桃源雕花床,但却无处安放这些雕花床的故事。该报道推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市民、相关协会、相关部门等纷纷献策,最终给百张桃源雕花床找到了一个好婆家。该报道获得了2010年度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怀揣责任心,实现新闻的最大价值
——《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的采写体会
常德日报经济部主任 主任记者 葛辉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举世闻名,我有幸生活在当年的武陵郡——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作为常德日报的一名记者,脚踩着这方文化厚土,也肩负着弘扬地方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这篇通讯能够过关斩将获得专家和评委的肯定是很幸运的,但我更欣慰的是这篇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现在“桃源百床馆”就落户在桃花源景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雕花床馆。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特色窗口,深受游客喜欢。“桃源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内容,填补了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门类的空白。今年,在桃花源景区封闭改造中,对所有景点进行整合改造,唯有“桃源雕花床”馆得以保留。
回顾采写这篇报道的过程,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地方党报的记者,在发现新闻和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强烈的责任心,是实现新闻最大价值的重要前题。
选准独特角度,把新闻“抛”出来,引发社会关注
“锈迹斑斑的铁门,满是渍水的院落,一间破旧得关不住风的仓库。
精美绝伦的桃源木雕床比肩迭踵济济一堂,大气繁华、生动饱满、富丽堂皇,层层蛛网和厚厚尘埃掩不住的光华直逼眼底,刹那间让我们目瞪口呆。
除了震憾,还是震憾。”
这是我报道的开头,也是我与桃源雕花床初次见面的真实纪录。
因为一个偶然听说的线索,我看到栖身在旧仓库里的百张桃源雕花床。而接下来,我了解到出身在桃源的李安华凭着对历史文化的一份执着情怀,倾其所有收藏了100多张桃源雕花床,这些雕花床从雕工技艺上讲,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刀法技艺,充分体现了“桃源工”的精湛繁复,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每张床都有讲究,每个图案都有寓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之精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可谓一床一世界,百床天地宽。
随着和桃源雕花床收藏者李安华的长谈,随着和市收藏协会、美术协会专家的接触,随着对桃源工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桃源雕花床的价值一步步凸显。我意识到,它们虽然是李安华的私人藏品,但应该是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李安华以一已之力把它们留在了常德,我们应该好好善待它们,保护桃源雕花床不应该只是李安华一个人的事。
如果仅仅是讲收藏家的故事,我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写一篇情节感人的好文章;如果仅仅是介绍精美的桃源雕花床,我也能很轻松地写一篇吸引眼球的美文。可面对那破烂仓库里的桃源雕花床,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觉得一般性的报道过于轻飘。
经过反复思考,我脱离了最初讲故事的初衷,决定选取“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的角度,用通讯的形式在常德日报头版头条推出。
当我确定了报道角度,在深夜奋笔疾书《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时,奔涌而出的是一个媒体从业者强烈的责任感和抢救地方文化的紧迫感。我们这个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已快找不到记忆的线索了,终于还有这些床得以幸存,我们必须给它们提供一个好的栖身之所,让它们有与之相匹配的家。
醒目的标题+生动的文字+清晰的图片,当天的报道一经推出,效果非常显著,几乎吸引了所者读者的关注,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组织系列报道,把新闻“引”出来,产生实际行动
撰写这篇报道的初衷是希望能为百张桃源雕花床找到一个好的栖身之处,所以报道推出后,我并没有一发了之,而是开始策划系列报道,收集社会各界反响,挖掘桃源工的文化内涵,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协副主席傅绍华看到报道后,奋笔写下“莫让百张桃源雕花床流失他乡”。文中为百张桃源雕花床近期和长期的安放之处提出了四个办法;热心的读者纷纷建议“建一个和乌镇比美的常德百床馆”;收藏家协会的专家们从地方文物收藏的角度,指出“桃源雕花床是桃源工的代表之作”;市社科联、市美术家协会、市名城办纷纷发声,撰写方案,希望提请市委市政府同意,争取在最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民间百床馆,为常德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内涵和亮点。
社会各界的反响,一篇接一篇的系列报道,让“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成为全市上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相关单位的行动。市博物馆决定用一层楼的空间,免费举办桃源雕花床展览,虽然空间有限,只能摆放三十多张床,但可让更多市民一睹桃源雕花床之奇美,也为收藏者解了一份燃眉之急。
作为记者,为了让桃源雕花床能在市博物馆一展风采,我义务承担了用于展览展示的所有文字,有幸成了桃源雕花床保护的“义工第一人”。
市长来了,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来了,海外的旅行团队来了······所有见过桃源雕花床的人无不为之惊叹为之惊艳,市博物馆也变成了热门景点。
在报道桃源雕花床的同时,我得知源自常德本土的“桃源工”木雕流派,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康、乾时期,鼎盛于清朝晚期,曾在京城风光无限。1491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从京城皇宫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将精湛奢华的宫廷营造艺术及雕刻技艺带入常德,与桃源原有质朴大气的民间雕技有机交融,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桃源工”。 床是家具中之大件,从前在沅水流域,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巨富,家中都要添置雕花床以显家境殷实。
因为这一系列报道的影响力,市文广新局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内容,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继续追踪报道,让新闻保持“热”度,促使问题的最终解决
虽然在市博物馆桃源雕花床展还在进行,但相对于收藏家100多张雕花床而言,展出的几十张雕花床只有一小部分,离真正为百张雕花床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由于本市还没有建私人收藏馆的先例,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也没有具体的部门对此负责,“百床馆”停留在文字的憧憬中无法落实。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百床馆”的规划速度赶不上拆迁的步伐,当我还在为之继续呼吁的时候,拆迁让桃源雕花床无处可去。让我悲哀的是,当我陪着收藏者好不容易寻找到一个暂时可为桃源雕花床遮风挡雨的场所时,却得知这个地方要招商引资,毫无商量地把桃源雕花床拒之门外。
“批评的眼光、永不满足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愿望”是我推崇的一种职业精神。虽然新闻的力量远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强大,但我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没有停止努力。在继续采写系列报道的同时,我奋笔疾书,通过内参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映百张桃源雕花床的现实处境,呼吁为百张桃源雕花床安家。领导亲自批示,一定要想办法把百张桃源雕花床留在常德,尽快安家。
坚持不懈,必有回响。本报的持续关注,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为百张桃源雕花床的归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迎来了一个最佳的机遇。
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桃花源景区的品位,加强对这一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成立了市属的桃花源管理处,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后,常德市桃花源景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看准了桃源雕花床这个项目,于2011年底签订了桃源木雕百床馆旅游项目的合作协议,在桃花源景区内建成了4000多平米的桃源工“百床馆”, 由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馆名,分成上下两层,包括1000多平米的大型展厅和主题精品展示区,其规模和藏品全国唯一。
从《何处安放百张桃源雕花床》到《百张桃源雕花床安放桃花源里》,我凭着一名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推出20多篇相关报道,持续关注半年多的话题,终于尘埃落地。
“没有常德日报的报道和关注,就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我的这100多张桃源雕花床也没有机会结缘桃花源,有了最合适最安稳的家。”已经是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李安华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毫不掩饰对本报的感谢之情。而对于我来说,能为这个城市留下这百张桃源雕花床,是对历史负责,为文化留痕,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