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日报社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业务专题>详细内容

新闻靠“采”不靠“教”

来源: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17-09-14 21:06:07 【字体:

年轻记者要成长,传帮带有一定作用,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新闻的一些基本流程,增强一些处理和掌控新闻的能力。但我以为,新闻采访不是个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项复杂的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不可知和不可测性。所以,新闻是“教”不出来的,而是“采”出来的。

在和很多年轻记者一起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他们不注重采访过程,拿个材料听个大概就走人。没有采访到方方面面实实在在的素材,写出的稿子水份多干贷少、议论多细节少、抒情多信息少、“我”的主观陈述多“他”的客观讲述少。

针对这些问题,我给大家提个醒。

采访前要有所准备。现在是信息社会,查找资料非常方便。如果去一家企业采访,可以先在网上企业简介,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然后查找行业信息,在同行业中可以了解一下国际国内的产业水平和行业动态,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采访时就会有的放矢,也能和采访对象迅速拉近距离,进入到采访阶段。

采访时要用心聆听。不管对方是不是游离了主题,如果不是时间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话,尽量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便于对方畅所欲言。往往在对方无意识的话语中,能捕捉到最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人物采访,聆听是一种态度,能让对方感觉到一种尊重,不知不觉放下面具,露出真实的一面。

采访过程要多方位。采访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能到现场的一定要到现场,能找到的相关人员都要听一听情况,如果是调查性报道,更要采访双方当事人,切不可只听一面之词。只有这样才能用第三方语言,客观真实地表述,增强可信度,而不是自作聪明地下结论。

采访时要敢于露怯。记者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很多采访时甚至是无知的,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装做无所不知,不问不学。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懂就是不懂,要和采访对象充分交流,认真探讨,到明白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在写稿时保证准确无误,不写外行话。

采访中要有开放思维。我们的很多采访都是主题性的,先定了调再去补充内容,其实这种采访是最容易又最不容易的,容易的是很容易完成任务,不容易的是写不出好新闻。这就需要我们能在采访中多思多想,甚至是逆向思维,找问题找角度,发现很多背后的素材,写出不一样的鲜活新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