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总结 提高
因为共同负责《常德晚报》的《新武陵》版面的采写,我和曾帧便成为常德晚报传帮带的结对对象。两年来,作为老师的我似乎并没有尽到责任,更没有太多经验之谈。我只能说,新闻路上,我们共同在努力。
去年,曾帧从记者部调整到武陵新闻部,和我一起负责武陵区的新闻采访和日常关系维护,开始共同为《新武陵》而努力。
因为武陵区涉及部门多,协调事宜多,而新闻采写人手少,加上当初连版设置又给组稿带来重重压力,起初我担心曾帧能不能独挑大梁?让我意外的是,曾帧很快适应了武陵区的新闻采访,与各部门顺利衔接。然而,两个月后,《新武陵》进行扩版,这又给曾帧的肩上压上了重担。为了打响扩版第一炮,我们策划了《城市夜班族》系列报道,用独特的视角关注城市夜班工作的群体,报道受到武陵区委宣传部的高度认可。
为了让《新武陵》更有看点,我和曾帧提前一周进行谋划,策划选题。事实上,策划也确实给《新武陵》加分,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武陵》在武陵区的影响力。去年中秋节前后,我们接到市民投诉,甘露寺大市场路段拥堵,我和曾帧先后多次来到甘露寺大市场深入采访,并推出了深度报道《“功勋”市场壮年求变》,获评集团年度好稿。
今年,为了全面丰富《新武陵》的视角,也为了把曾帧从繁杂的采写压力中解脱出来,沉下心来多写好稿,我和曾帧提前谋划,结合武陵区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改版《新武陵》,将它改变为时政+文明武陵,时政+新闻厚读/文化厚读/民生等版面内容,随时切换版面视角,多维度展现武陵经济社会发展。从年初开始,我们策划了“非遗传承在武陵”系列专栏报道,推出了《常德丝弦的前世今生》《让市民吃上一碗放心粉》《常德“菜篮子”大市场的危与机》《观影行为观文明》等大批有影响力的报道。其中,《常德丝弦的前世今生》还被《湖南日报》大幅转载。在不断的策划和采访中,我们不断选择探讨角度,总结报道的不足,相互提高。《新武陵》的版面质量在稳步提升,年轻记者曾帧的采写能力和策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