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作的“简单”与“复杂”
根据我的实践经历,要写出一篇基本及格的评论文章,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要写出一篇让大家都鼓掌叫好的评论,那就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简单”?因为在写作时,评论在文体上,和我们学习的议论文大体相似,行文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
就拿常德晚报的本土新闻评论栏目“常言道”来说,虽然一些言论文章不长,都是针对一个新闻事件,然后阐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一事一议的小言论,写起来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不过,这事虽然上手简单,但要写得让大家叫好,那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了。我认为,复杂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点,选题要有针对性,观点要新颖,要“发人所未发”。 2012年4月,美国南加州大学附近发生枪击案,两名中国留学生中枪身亡。但部分主流门户网站的报道倾向逐渐转移,“一男一女”、“宝马”……这些新闻事件中的有限信息被刻意放大,在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引导下,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开始风言风语,幸灾乐祸。
针对此事,晚报记者部主任胡南撰写了评论文章《媒体应有适度沉默的姿态》。文章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令人深思的问题:媒体在报业竞争和人文关怀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坚守报道底线和职业道德?为某些不讲职业道德的网站和媒体浇了一瓢理性之水。同时,该评论结合《常德晚报》的报道内容表明媒体态度,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第二点,好的言论作品要有情感在里面,融入作者的见识和认识,言之有物。
实践证明,在采访基础上撰写的评论效果一般都不错。因为采写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事实现场的实际、群众的呼声和现实的问题,写出的评论才能言之有物、针对性强。例如,《一叶龙舟载乡愁》一文,是我在采访全运会龙舟赛决赛后发表的一篇新闻评论。在那一段时间,我先后采访了汉寿龙舟匠人、全运会龙舟代表队运动员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对龙舟这一运动的现状和内涵有了深刻理解。因为有了充足的论据和真实的情感打底,这篇评论显得既应景,又厚重,被评为当月的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