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写评论
作为常德日报言论写作小组的“新兵”,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唐直秋和部室领导的指导帮助下,我尝试着完成了本报评论员和“德眼”的写作,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感想。
1、要有新观点。
无新思想不写评论。作为地方党报的评论,必须是能提供方向正确、有实用价值的新思想,绝对不能为了所谓的“新”而出惊人之语、耸人听闻。今年1月,我市相关部门就农民工工薪问题约谈了部分企业负责人。我关注到了这则信息,若按照固定思维去写,一定会写成一篇为政府部门“点赞”的评论。但我从另一角度思考,为何农民工讨薪屡见不鲜?可见,我们年终的检查也好、约谈也罢,并未真正解决这一难题。欠薪虽发生在年底,但工作应在平时。在值班领导的引导启发下,我调整了写作思路,完成了一篇题为《能否约谈变月谈》的小评论。这篇评论,虽没有唱赞歌,但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政府难点工作提出解决思路,体现了党报的社会责任感。
2、要用“新语态”。
作为党报,言论要具有一定公信力,但这不等于“板着面孔”、“端着架子”。在今年的评论中,有了很多“新语态”“新文风”的身影。这种新体现在一是标题新,二是文字清新。从今年年初日报的改版献辞《我的面孔因你而变》到总编辑手记的一系列评论,如《撸起袖子加油干》《王新法的“人生辩证法”》《一座城市的容颜和气质》等等,从标题制作开始,就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文风更是清风拂面、润物无声,把党报评论居高临下的“训导”改为了平起平坐的“交谈”,放下“架子”,摘掉“框子”,使党报的评论有了“新活力”“新面孔”,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3、要评“新故事”。
写评论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及时捕捉到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写评论有着天然的优势。每天过手大量的采访线索,中心工作、民生热点,信息来得快、来得准,为评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的素材。在评论写作时,要多关注新鲜事、热点事,要能够“捷足先登”,抢先发声,才不致使评论“拾人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