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炼网评观点
网评和纸媒的评论有所不同,它的观点比写作形式更重要。我在网络里这么多年,或执行上级指令,或主动出击,基本上收到了正确引导舆论、文章点评率高的效果。下面,我和大家谈谈如何提炼网评观点。
一、重大政治话题必须与天线(中央)无缝对接。2013年12月26日,湖南省网宣办要求我就衡阳破坏选举案事件写一篇网评,引导全网舆论。一般来说肯定会从湖南省委严惩、绝不姑息此事的角度来写,但是,我意识到一定要考虑中央意图。人大选举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的,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一个词:零容忍。最后,我围绕湖南省委在这件事情上采取零容忍的角度来写,获得省委的高度肯定。
二、社会问题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网评应诱发第二次争论,但不突破底线。2008年7月,袁隆平院士去看车展的新闻引起全国热议。对此,我推出一篇题为《袁隆平买中国最贵车也无可厚非》的评论。评论中,我指出,豪华车不应是明星和大款享受的专利,为人类带来福祉的科学家也应该享受,这就改变人们的一种科学家就应该节俭、朴素的固有观点。后来,南方日报把这篇文章抛出来讨论,单篇点击高达200多万人次。
三、宏大视野下的微观切入。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全国网民追捧。针对此事,我写了一篇题为《柴静热的冷思考》的评论。评论中,我先肯定她关注环保的想法,也认为她的纪录片做得很专业,然后指出她的作品硬伤:第一,她只是单纯写了中国环境的惨状,对中国政府在环保工作上所做的努力只字不提。第二,环境污染不仅仅是工业污染,还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这样有失新闻的公平和客观原则;第三,她个人的日常生活并未体现环保意识。这就是从小处去辩论去思考,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柴静为何在“两会”前抛出其作品,后来,全网封杀了《穹顶之下》。
四、对具体的问题掌握不全的情况下,取其稳妥点展开评论。2013年,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刑拘的事件在全国引发热议,新快报在头版刊文呼吁“请放人!”新华社、人民网纷纷转载,要求湖南放人。在这种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我从办报的角度,写了一篇题为《新快报头版拯救陈永洲的做法欠妥》的评论,指出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谁的私有财产,不能拿来一己所用。而且使用“两根穷骨头”这样的词语不妥,这是挑拨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下,起到了“稳压器”的作用。
(本报记者 唐静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