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脉 掌好舵 发好力 立好规 —— 应对变局 组团出征 精准发力 打造七里桥观点生产基地
认清方位把好脉。今年1月2日,常德日报一版推出了一篇题为《我的面孔因你而变》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我们将以‘总编辑手记’‘武陵周评’‘德眼’‘沅澧评谈’等评论栏目为版面地标,为常德立心,为时代立言,擎起党报评论这面旗帜。我们致力做一份有思想的报纸。”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份有思想的报纸?我觉得主要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评论。目前报社媒体评论写作情况可以概括为:有行动,但行动不一致;有力作,但力作不经常;有好评,但好评不广泛;有队伍,但队伍不齐整;有机制,但机制不完备;有效果,但效果不平衡。具体来讲,日报在评论写作方面动作快一些,步子大一些,效果好一些;晚报有评论队伍,有专门的观点版面,也有评论栏目“常言道”,推出了一些较好的评论文章,但力量相对薄弱;网站开辟了评论频道,但主要是转发日晚报的评论,本身没有生产原创评论,评论写作力量弱,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认识的原因。有些人认为评论主要是日报的事,晚报和网站、微信等可有可无;有些人认为这个时代不适合生产观点,人们只在乎观感,不在乎观点;还有些人认为观点有禁区、不值钱,生产观点没必要;二是力量上的原因。相对来说,日报一块写评论的力量强一些;晚报、网站年轻人多一些,写评论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三是精力的原因。各媒体既要搞内容生产,又要搞营收,在精力上有照顾不过来的时候;四是投入的原因。主要是报社编委会在评论写作上投入的关注,提出的要求,进行的点评和考核以及实行的改革等不均衡。
找准方向掌好舵。这里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评论朝哪个方向走?二是要达到什么目标?
整个报社媒体评论都要加强,这一点毫无疑问。消息跑得快,观点走得远。所以,我们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把七里桥打造成常德的观点生产基地。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标准:一是当人们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比较一致时,人们会说“七里桥”也是这样看的;二是当人们对某个事件观点不一致时,人们会说看看“七里桥”怎么说。
一篇好的评论具有思想的力量之美,思维的理性之美,思考的共鸣之美,能展示思想,启迪思维,引发思考。所以,我们要敏锐发现评论之美,认真掌握评论写作之法,既要登高望远,又要立足本地,深耕本土,多说“常德话”。
形成方阵发好力。要强化力量,形成方阵。对内要通过新闻+述评、命题作文、定期交流、定向帮带等方式,动员和培养更多的评论写手,让评论写作成为记者编辑的基本功,日报、晚报、网站都要有稳定的评论写作力量;对外扩大特约评论员队伍,特别是高素质的网评员队伍。
构建方略立好规。目前,报社媒体评论写作机制就是对内(主要是日报)实行轮值,对外实行来稿选登。整体而言,这个机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按照足量、优质、融合的要求,我们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管理上讲,像“德眼”“武陵周评”等评论栏目可以实行轮值,像“沅澧评谈”可以实行版面承包;从栏目上讲,可以和社外的机关、部门合作办栏目;在学习交流上,进一步用好评论交流群平台,可以推出一些话题让大家进行讨论,加强学习交流,还可以组织评论沙龙,开展评论写作竞赛等。
(本报记者 唐静 根据录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