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组报道看新媒体的作为
6月底至7月初,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珠江部分水系水位暴涨,各地频现超警戒线或超历史最高纪录水位,灾情严重,汛情严峻。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参与了我市抗洪采访报道。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经验,现和大家分享。
第一,紧紧抓住灾害报道的突发性特点,使新闻报道迅速、准确、及时。
对于大洪水灾害,人们每天最想知道的莫过于汛情。基于防汛报道时间跨度长,地点分散,信息量大等特点,用传统表现形式全局性的将这些信息进行搜集、聚合和表现并非易事,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新媒体记者可采用将新闻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结合的新闻表达方法。
在空间上以互联网地图为载体,通过视觉表达,方便网友更加清晰地了解汛情、水情、灾情,勾画出受灾区域的主要江河、湖泊、水库、枢纽等水利要素的地理位置,带有极强的科普性。在时间上,通过时间轴,动态呈现防汛重大事件、节点事件,并与事件的地理位置形成交互。
第二,关注人,才能写出灾害新闻的深度与广度。
任何灾难都是针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灾难。所以,在灾害新闻报道中,首先新媒体记者要关注人,除了采写每日常规性的汛情、雨情、灾情等报道以外,更应该将镜头和笔触转向人们如何面对灾难,人们如何战胜灾难,在灾难面前人的表现有何不同等等。
记者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可选取中心人物,让新闻主人公“说话”的方式,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在故事讲述中注意突出展示细节,细节具有极强的冲击力,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微信直播平台或将代替微信公众号。
2016年直播行业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开始利用直播工具做品牌营销和推广,微信直播营销需求逐渐加大。
相比开发客户端来说,微信直播平台成本更小,简单易操作,上手快。且微信直播平台更直观,全面,信息量大,可以实时更新信息,还可以实时和读者互动,这个是报纸和官微都很难做到的。
但是,就党媒而言,运用微信直播平台的风险更大。文字方面,对各级领导的职务,姓名必须要准确;照片和视频方面,它的拍摄角度很重要。同时,对信息源的考证与删选,还需精准把控,弄不好也会起反作用。
第四、无人机航拍报道新闻的优势。
如今,无人机在航拍及时性的新闻直播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甚至已经应用到了重大灾害报道和大型综艺节目。
无人机体积小,转场方便,可以飞远飞高,可操作性强。无人机的国家标准垂直起降高度是0至500米,水平距离1公里以内都能完美的实现图传和控制。最重要的是,无人机能够代替人们去到危险灾难事故现场进行直播,及时传回灾区或者灾难现场的情况,在帮助救援和搜寻被困人员方面有着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