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套路”
6月中旬,我代班晚报官微小编,面对日更的微信内容,如何做得有趣、有料、有量成了新的任务,我选择读《腾讯传》,回归到腾讯的历程,试图了解微信怎样吸引大量关注者。
《腾讯传》的作者叫吴晓波,曾经出过销售量极佳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书籍,是财经写作领域的领军人物,花了5年完成此书。书中把腾讯史分为创业(1998-2004)、出击(2005-2009)和巨头(2010-2016)三个阶段,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从诞生到崛起的过程。这些年来,人们心中对腾讯“抄袭者”身份的认定,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腾讯本身的创新和所做的努力。正如马化腾所言,最聪明的办法是学习,然后创新并超越。
从QQ最初的免费模式,到现在QQ秀、QQ游戏、黄钻等充值模式,再到微信的出现,微店、微商成几何式增长的新模式,公众号营销积累用户群,并且与粉丝经济、广告营销相结合,成就了无数自媒体人。政府、企业、单位也加入其中,将其视为宣传的平台,这也证明新闻不死,载体可变。
看完此书,我对腾讯发展有所了解,也得到一个“套路”:在用户体验上力争做到极致,从庞大的用户基数中抓取消费群,在形成一定数量的基础用户后推出进阶式有偿商业服务并持续优化,尽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再寻找下一个诉求点。
在人手一机的今天,“内容为王”已成为金科玉律,只有有趣、互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受众关注进而转发朋友圈。放到日常工作当中,观察官微来看,每日固定六条,二审、三审会对内容进行调控,常德突发新闻、城市大事件,老故事等内容引发粉丝大量关注,从“玩转常德”微信公众号来看,受众对美食、新奇活动、新鲜事物感兴趣,本土的内容总是能够得到更多青睐。
在运行微信时,我们要充分认知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将报纸上的新闻进行集纳聚合、个性化推荐,如人物、城事等单元,让其成为快速了解常德的窗口;增加微信互动环节和H5设计,用视觉引导得到用户反馈;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去吸引固定粉丝群;视频新闻结合记者观点创办访谈类脱口秀,让本土新闻更具话题性……本土化的创新,让新闻更有常德味。我们拥有了固定的受众,但从载体到平台这一进阶,还需要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