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方式 不变的是热忱
今年是我从日报来到常德融媒的第一年,面临着纸媒记者到新媒体记者的角色转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能参与这次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跟着前辈和老师们学习策划、采编等业务,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在前期工作中,我翻阅了2008、2009两年的《常德晚报》,将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整理成册,以便参与此次特别报道的前辈们查找资料。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并不枯燥,反而像是经历了一场时空旅行。10年前,204个羌藏族的孩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理县来到常德借读,晚报为此特地开辟了“理县学生在常德”专栏。2009年年初,两名特派记者一路跟着孩子们回到四川,从深山里传回图片和文字,记录了灾区人民震后生活的场景。人们的喜怒哀乐凝固在一张张报纸上,时至今日仍然鲜活。因此,我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的魅力,以及前辈们对新闻事业的热忱。
今年2月,这次特别报道的总策划胡南老师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群里人员包括理县学子、老师,还有参与此次报道的记者。一天,有个理县学子提出,想要找到当年他在常德的爱心家庭。看到此信息后,我就想,如果让学子自己讲述寻找爱心家庭的原因,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做一个理县学子寻亲的专题,可能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也有利于四川回访活动的宣传预热。
这个想法得到领导的认可后,我便开始通过微信语音,采访有意向寻找爱心家庭的理县学子。可时隔10年,他们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大部分都不记得爱心家庭成员的名字。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我从早到晚都在和他们聊天,跟着他们一起回忆在常德的点滴,从中提炼、整理出寻人的重要信息。刚开始,我干劲十足,可到后来,我发现要远程获取一段流畅的视频并不容易。
拍摄的技巧、环境、时长……所有的细节我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向学子们强调。有些学子聊天时表达很顺畅,说起关于常德的回忆都很动情,但一面对镜头就会出现卡壳、讲不清重点的情况。于是,我又根据采访内容,给每个人整理了一份录制“台本”,帮助学子理清思路。视频录好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用,前期我采访了近30个理县学子,最终只有约10个出现在视频里。
除了理县学子寻亲视频,我也参与了重访四川灾区的活动,跟着前辈学习和收获了许多。这期间,可兼容图文、视频的现场云直播是我们最主要的报道工具。10年前,拿着相机、纸笔的记者,现在拿着手机云台、操纵着无人机,记录着灾区的全新面貌。5月11日至13日,理县学子重返常德活动期间,我参与记录了活动全程,也负责一部分邀请和接待的工作。在“十年涅槃 爱在常德”主题班会上,我们用短视频、图片和文字,实时直播了理县学子与母校老师、爱心家长重聚的一幕幕动人瞬间。
十年光阴如梭。尽管时间在流逝、科技不断发展,或许新闻的呈现方式有所改变,但常报人对于新闻的热忱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