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清景在乡村 —— “走进美丽乡村”系列采访点滴谈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记得这是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发出的感叹。自2017年初,从基层记者站长的岗位回“总部”主持新农村编辑部工作以来,我对这句话尤为感同身受。的确,作为新农村编辑部的一员,只要把“心”放在“乡村”,就一定能发现“最美的风景”。下面,我就撷取其中的几个点滴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
倡导实干精神
周一到周五,办公室里安安静静,一到周末则“热闹非凡”;整个白天,办公室里空空荡荡,一到晚上则“济济一堂”。这便是新农村编辑部的两大特点。新农村编辑部属“采编合一”的部室,主要负责全市“涉农”新闻的采访和星期天日报的编辑工作,新闻源大多来自农村,多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平时组稿、周末编辑。“昼出耘田夜绩麻”,是新农村编辑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新农村,唯有踏踏实实干事才有“发言权”,凭业绩说话,凭“数据”说话,已成为部室的良好风气。
我们组织的“走进美丽乡村”系列采访,为倡导实干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部室要求每周组织1个“美丽乡村”版,整版刊发来自乡村的稿件,其中“头条”“倒头条”等重头稿必须是由记者下乡村采写的“活鱼稿”;严禁不劳而获剽窃通讯员的稿件,记者如果不参与采访,稿子不得加挂自己的名字;每名记者每周采写的乡村“活鱼稿”不得少于3篇。为了完成每周的“硬性任务”,大家逼着自己往乡下跑,到最基层去抓“活鱼”,基本杜绝了“办公室里的新闻”和“电话里的新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我们共推出了35个“美丽乡村”版,集中开展“走进美丽乡村”采访12次,各成员累计下乡采访300多次,共采写基层报道500多篇。曾玉英晚上加班写稿成常态,成为全社全年采编得分最高的记者,新农村被评为年度“先进部室”。
培养吃苦精神
基层,是最容易出好新闻的地方,也是最能培养吃苦精神的地方。
今年5月,在澧县北部的一次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去桐山山顶茶园里采访,需要攀越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山路崎岖,加上雨后初霁更显泥泞,大家手扶路边的树藤和岩石,一步一步地攀爬。还没爬上一半,部室的女记者杨晟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终于爬上了山顶。当她看到一片葱郁的茶园展现在眼前时,顿觉神清气爽,一下就忘了刚才的疲劳,马上投入到采访之中。自去年以来,她为主负责新农村“美丽乡村”版,翻山越岭下乡采访是家常便饭,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现已成长为一位敢吃苦、能吃苦的女记者了,业务水平迅速提升,有10余篇“活鱼稿”被评为星稿。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今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了鼓励下乡采访,部室出台了一些优惠举措,如对公派下乡采访补贴200至500元不等的油费,所采写的稿件优先刊发在重要位置、优先推荐评星稿,尽量少安排其他公派采访给予相应之便利。种种举措,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家下乡采访的积极性。
锻造团队精神
“走进美丽乡村”采访,也最能锻造团队精神。
今年4月底,部室成员全体出动去桃源县夷望溪镇采访。当时,彭进军主动请缨,在完成写稿任务的同时甘愿为大家当“司机”。大家两天行程300多公里,足迹遍布镇里的4个村,采访内容涉及党建、产业、移风易俗、旅游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各方面,写出了《民心,是最美的风景》等5篇基层稿,其中有2篇被评为星稿。
像这样倾巢出动的采访,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合作呢?从程序上,一般要经过选点联络、确定选题、分工部署、分点采访、集中统筹等环节;从分工协作上,一般分指挥调度、交通后勤、采访组稿等角色。在联络好采访点后,指挥调度之人负责确定好采访选题,并进行任务分工,负责交通后勤的则采用“撒豆法”,将每一名记者送到采访地点,采访完毕后,又负责到每一个地点把“豆子”收回来。
去年以来,新农村编辑部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团结、进取、专业、敬业的‘狼性团队’”的口号。首先,出台制度,奖罚分明。部室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出台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帮带”,取长补短。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老记者带新记者,由新记者带实习生,大家相互促进,不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再次,提神鼓劲,锻造精神。让大家在紧张艰苦的条件下看到成绩和希望,在工作压力大时,对部室成员进行励志教育和吃苦精神的培养。如今,各成员之间合作、团结、进取的氛围越来越浓,新闻采编、广告创收等各项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迎来了全新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