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很远,新闻很近
石门除了特别特别特别重要的事,我是不会去的,因为太远。
但今年5月至6月,我却跑了四趟石门,一次子良镇、一次壶瓶山镇、两次南北镇。
前往子良镇,是部室集体下乡采访。这一次的石门之行,是我进入新农村编辑部后,深切感受到集团要求记者“深入基层”的用意。按侯主任的工作安排,我们各自完成了系列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我听到了石门很多优秀基层工作者的故事,于是,5月26日,在征求侯主任意见后,我决定单独去石门壶瓶山镇采访。对于“高山深处的外卖哥”万作祥,我虽写过一篇报道,但总觉得还不够深入不够详细。5月29日,我开车花了近4个小时到达了壶瓶山镇,然后,又花了近2个小时来到金钣山村,越过海拔1000米的盘山公路后,已是晚上8点多。最后两个小时上山的行程,对比驶上常德太阳山,简直不值一提。进村的盘山公路坡陡不说,其中有两处弯道要每次倒一下方能上行。爬坡途中,我问随行的镇政府文书冷玉臣:“小冷,你闻到什么味道没?”他回答说有股臭味。其实,这个是车辆长时间爬坡离合器摩擦太久产生的。后来,“外卖哥”万作祥终于等到了我,见到我,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技术还可以。”我笑着说,为了赴此之约,车子磨损比跑一万公里还厉害。
第二天,在完成对万作祥的采访后,我又花了两个小时下山返回壶瓶山镇。然后,出发前往南北镇金河村,采访扶贫点村的第一书记张忠富。这一次,我又闻到了上次的那股臭味。对张忠富的采访,不完全是因为是集团点村或王新法,而是他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吸引了我。采访回去后,我采写了稿件《荣耀与愧疚——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第一书记张忠富小记》。
5月31日一大早,我起身驱车前往壶瓶山镇炉岩村,采访了该村年青的村支书程世明。了解他为何放弃深圳高薪返乡任村支书,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两天往返三个村,路上就差不多花了近12个小时。车技,是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一把。村民见到我,对我也很是关切,“报社辛苦呢。你看这伢,左手晒得漆黑的”。听到这话,我心里还是蛮欣慰的。
6月25日,我听说石门南北镇金河村白竹山片组,全组村民集体按手印向上级打报告,挽留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忠富,舍不得让他走,怕他走了村里刚刚燃起的致富希望又没了。我将此事告知侯主任后,他再一次支持了我前往采访的想法。
26日,我再次独自驾车前往石门。近6个小时的车程后,我再一次见到了张忠富。这次我提出要去白竹山采访的想法,他听后瞪大了双眼不敢相信。他笑着告诉我,你有机会走走湖南最高的马路,海拔1500米;你有机会见识什么叫到访五户人家要花三个小时;你有机会走走那里具有时代特色的“十八道水”。不含你与村民聊天时间,9个小时回到村部,还算快的。
当时,听他的语气,似乎很困难。但来都来了,采访还是要到现场。
第二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半,我们采访完毕,回到村部晚餐,当扔掉手中用来驱赶蛇的竹竿,脱掉脚上早已被“十八道水”浸泡多次、满是伤痕的鞋子时,我才知道,原来张书记根本不是吓唬我。
就距离而言,石门确实很远,但只要你愿意去,你会发现,新闻随处可见。再远的路,只要内心充满动力,就会无所畏惧。因为,我是记者,新闻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