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之农民工:
这本书的作者叫杨继绳,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新华社工作35年。作者认为,进入新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作者用毕生的工作经历和积累,对社会各阶层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他将农民工定位为城乡过渡阶层。该书出版已有7年,现在我们已经用“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称谓替代“农民工”,这样的进步应该是作者乐意见到的。
社会分层客观存在
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社会上的各类人等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生活,社会人群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间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之所以客观存在,因为社会既需要平等,也需要效率。
目前,学者们把社会阶层分为五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
上等阶层包括:政府中、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国有大型事业单位正副领导成员,国有及国有控制大型垄断企业的正副领导成员,大中型私有企业主。他们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1.5%。
中上阶层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国家和省属事业单位中高级管理人员、中型企业经理和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型私有企业主、外资企业的白领雇员、国家垄断行业的白领职员和资深蓝领员工。他们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3.2%左右。
中等阶层包括: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大中型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国有垄断企业的普通职工,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一部分。他们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13.3%。
中下阶层包括:农民、农民工、工人。
下等阶层包括:城乡贫困人口,如农村无地、无业者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14%。
农民工对打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重大
2016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2亿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必然趋势。
农民工不仅对家乡经济作出了贡献,对打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也有重要贡献。据估算,2005年农民工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是33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农民工的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创造了财富,他们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的繁荣。在城市生活方面,农民工的贡献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家庭,每一位居民。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离开了农民工,当地的社会生活就要停顿。这一点在北京最为明显,如果农民工全部撤走,北京的家庭就没有保姆,市民吃不上早餐,买不上青菜,街道没人扫,家庭设施坏了没人修,大批饭馆关门,建筑工地全部停工,北京会成为一座“死城”。
城市对农民工是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
贡献与回报本来应当是对称的,但是现实不是这样,原来的城乡差别没有因为农民进城务工而消失,而是被带进了城,继续在市民与农民工之间划下鸿沟。城市对农民工是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
经济性接纳是市场和城市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如此;社会性排斥是体制造成的,城市规划不把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需要纳入城市公共设施的考虑之中,因而在一系列的城市生活的筵席上没有农民工的席位。
农民工对城市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是城市居民对他们却存在一些偏见。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有的乘务员歧视穿着不整洁的外来农民工;市民常把交通拥挤、市容不整等问题与农民工联系起来,这些问题不是农民工的错,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跟不上过多外来人口的需要。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三个群体:本地劳动力、外来城镇居民、外来民工。这三种人的就业机会、从事行业、工资待遇以及在生产中的分工和地位各不相同。本地劳动力一般是发包耕地、出租厂房、经营个体,或者从事需要本地人事关系的工作,厂长、企业管理人员、保管员、保安大多是本地人。外地城镇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多从事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农村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在生产第一线,苦、脏、累、险的工作都是外来农民工干。
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了使几亿农民工顺利完成进入城市的过程,当前应该做的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改进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