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是做好自己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一问一世界》是资深节目主持人杨澜的传记作品。在这本书中,杨澜生动地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等高端人物交往的故事。书中,既有杨澜个人的现身说法,又有名人故事作他山之石,可以说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励志型青少年读物。
什么是成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杨澜在书中也给出了她的答案:成功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她说,我们不能够跟爱因斯坦比看谁能发现相对论,咱们比不上;我们也不可能跟李光耀比去开创一个国家,咱们也不需要。我们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幸运的是,我们也不是很笨的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出彩的潜力和才华。在杨澜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只要做好了自己,也就成功了。
而这种观念在书中很多细节折射出来。杨澜在书中写道,上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张海迪以残障之身刻苦学习的事迹广为人知,当有关领导告诫张海迪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张海迪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那一刻,张海迪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张海迪让我感动和赞赏。
如果把财富的多少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我在平时的采访中也接触过一些本地的成功人士,微信里亦可以搜索出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他们的成功经历也十分“鸡汤”,通常是年少家贫,经过创业打拼或是继承家族财富,创立某公司或者某品牌,最后赚得盆满钵满后,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后来我又意识到,这种用财富标准定义的成功以及分享财富累积的经历,本没有什么不正确。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讲得过多甚至让人屏蔽了生命的其他形式和目标的追求,可能会对年轻人造成一种误导,加剧我们的躁动不安,剥夺很多没有财富和金钱的人们好不容易获得的幸福感。
记得2016年3月,我报道了来常德求学的贵州贫困男孩王谊折气球赚2万元为父治病的故事。王谊让我看到,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是人生的道路怎么走、走哪条路,却是可以选择的。面对家里的经济状况、父亲的重病,王谊没有等、没有靠,从踏进大学校门开始,就一边求学一边靠折气球赚钱。他在学校提供的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里,不断重复着“吹气——打结——拼接”的机械过程。很快他学会了折几种简单的植物造型。他在市区的繁华地带扮小丑卖气球,几经折腾终于攒够了去外地系统学习折气球技巧的费用。学成回来后,他开始转型,开设了气球培训班,承接各种婚礼、酒店、聚会的气球布置。
今年6月大学毕业后,王谊还是从事气球布置工作。他没有干出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收获多少财富。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满屏是与气球布置相关的照片和文字。后来,我问他读了4年大学,出来就干个气球布置的活儿,会不会不值?他说,没有什么值与不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就可以了。
8月7日,腾讯系连续创业者、法兰游戏创始人甘来3次创业,未及成功从22楼跳下。两相对比,不胜感叹。
杨澜用20年的时间在做一件事,就是与这个世界对话,她用提问的方式来探寻成功的奥秘、触摸人生的真理。这是一个魅力女人用语丝织成的精致锦缎,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