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镜头对准百姓 用笔尖感知冷暖
著名的新闻人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一名常年奔跑在一线的新闻记者,我认为,好新闻不仅要依靠采访和写作的技巧,更要依靠脚的丈量,心的交流。我相信只有在人与人的思想碰撞中,稿件才能鲜活生动,只有在基层土地上不断行走,才能感受到最真挚动人的新闻故事。
用真实客观的文字记录百姓的疾苦欢乐,用笔尖的力量去温暖、帮助他们,是我对工作的要求。所以,我一直奔波于一线采访,我喜欢把镜头对准百姓,对准街头巷尾,因为那里有丰富多彩的新闻素材,有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有激荡人心的正能量。短短几年,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更看到了和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患上“渐冻人症”的下岗女职工
2016年8月初,我了解到一条信息,西洞庭管理区的王佩军夫妇家境贫困仍资助贫困学生,可在王佩军患重病后无钱医治。听到这个故事,我很是触动,一心想要去看看这个平凡、善良却又可怜的普通农民。
了解到相关信息后,8月10日,在王佩军朋友的陪同下,我来到了西洞庭管理区第六分场王佩军家里。这是我第一次见王佩军,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渐冻人”。只见她僵直地坐在轮椅上,眼神呆滞,丈夫王星星正在耐心细致地为她按摩僵硬变形的手关节。或许是生病以来的压抑,或许是觉得委屈,见到我们的到来,王佩军忽然控制不住地嚎啕大哭起来。见此情景,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只能轻轻安慰着。后来,在丈夫和女儿的安抚下,她慢慢平复了心情。我正式开始了采访。
通过王佩军的朋友介绍,我了解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夫妇俩从西洞庭农场下岗后,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可微薄的收入紧紧只够一家三口的吃穿,为了让女儿完成学业,不得已,夫妻俩不得不将家中房屋卖掉,一家人蜗居在西洞庭农场宿舍的老旧平房内。然而,即使生活如此贫困,夫妻俩却还用微薄的打工收入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听到这里,我不由地对这个朴实地阿姨感到敬佩。
原本一家人就这样平凡地生活着,可命运似乎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人。2014年,王佩军不幸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也就是恐怖的“渐冻人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丈夫王星星告诉我,王佩军除了意识清楚外,全身上下已不能动弹,平时只能进食少量汤水,全天都需要人陪护。为了给她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背负了巨额的债务。现在再也拿不出钱来买药,只有等死。
了解到这一切后,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渐冻人症”是与癌症、艾滋病齐名的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也叫“清醒的植物人”。对于一个患了绝症的人来说,也许救助只是延续她的生命而已。但王佩军在经济那么拮据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贫困生,她的这份热心值得我们去保护,救助她这样的人不只是延续生命那么简单。
为了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不被击垮,也出于一个记者本能的人文关怀。8月16日,我在尚一网推出了《常德下岗女工成“渐冻人”无钱医治 曾捐助寒门学子》的新闻报道。事迹传开后,不少爱心人士纷纷解囊相助,大湖股份祖亮慈善基金会决定每月为王佩军提供医疗补助,并每年捐助她的女儿一万元助学金,助其完成学业。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让人欣慰的。我想,王佩军的身体虽然被“冻”住了,但她曾经温暖过别人的心也一定能感受到了来自媒体和社会的温暖。当年,这篇稿件也被评为集团好新闻。
故事二:停建四年,自建房变“烂尾楼”
同样是2016年8月,常德江南城区一居民楼上掉下来一块水泥模版,将一辆小车砸了一个大窟窿,万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听闻后,我冒雨赶往新闻现场,却发现在这个小事故后面隐藏着一个有家不能住、有房不像家的民生问题。 经过采访,我了解到这是一个自建房片区,2012 年因为当地政府的一纸停建文件,让七八百户原始住户的自建房成为了烂尾楼。在现场,我看到这些楼房的主体外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和苔藓,内墙露出的钢筋锈迹斑斑,来不及装玻璃的窗户木质框东倒西歪,摇摇欲坠,但仍有一些居民却此居住了4年之久。
生活在这里的76岁的张奶奶,他们家的“房子”没有门和窗,也没有封顶。房子里黑暗潮湿,水泥楼梯连扶手都没装,张奶奶每天就是在这样没有安全扶手的楼梯里爬上爬下。大冬天北风呼呼地灌进来,下雨天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得用来接雨水。她红着眼眶告诉我,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把这房子给盖全了。 87岁的郭清秀一家四世同堂,共13口人,都挤在建了一半的烂尾楼里。和其他人一样,她也是拆了自家的危房在原地基上重建的房子。看到我的来访,她朴实地对我说:“政府不让建,我们听政府的,自家苦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就怕结构不完整的砖瓦掉下来砸到别人,这让我怎么安心啊。”为了避免自家砖瓦砸到人,她只好在自家房子前竖了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危房,请勿靠近!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面积的烂尾楼存在?为什么4年来都没有处理?相关部门有没有责任?在进行全面采访了解之后,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了名为《常德江南城区一批民房停建四年成烂尾楼》的报道。报道出来后立刻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鼎城区人大城环工委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成立了区烂尾楼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展开了处置工作。 经过两年的整改,也就是前几天,我接到了烂尾楼居民白先生的电话,他开心地说,“曾记者,我们停了四年的房子终于可以顺利完工了,我们终于可以有个像样的家了。”当年,这篇稿件也被评为集团好新闻。
故事三:在船上住了18年的花甲夫妇
今年5月初,我在沅江边上采访时,意外地走进了一对夫妇的“家”。那是用一条废弃的小船改装成的“房子”,小船的四周用木板钉住,上面盖着简陋的瓦片,瓦片上搁着砖头。“房子”里堆满了各种拾荒途中捡来的东西,屋顶上挂着一个手电筒,是用来照明的,凌乱的地上还摆放着一个小锅、一个小火炉。
见此情景,我被深深地震惊了。这对年过花甲的夫妇是谁?为何会居住在这么破乱的船上?好奇的心,让我停了下来,和两位老人交谈了起来。
原来,这对夫妇名叫刘光柱和曾五妹,老家在汉寿县沧港镇北拐村。刘光柱年轻时当兵发生了意外,落下了病根,常年需要吃药。18年前,因无钱打理,他们陈旧的房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彻底垮塌,无法再居住。流离失所的二老来到市城区,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在诗墙公园边买下了一条报废的小货船,在沅江上过上了漂泊的拾荒生活。
两老告诉我,18年来,他们都是以船为家,从未上岸过年。这些年来,一到下雨天,他们就得上岸躲雨,经常是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
“你是记者是吗,你能不能帮我们个忙,我们想回老家过个年。”交谈结束时,夫妇俩看着我,恳求地说了一句。
听完后,我鼻子一酸,暗暗答应了这个请求。回去之后,我立刻完成写稿,并于5月9日在尚一网推出了《常德一对花甲夫妇扎寨水上十八年终上岸》的新闻报道。同时,我积极联系北拐村村委会。村委会了解情况后,随即将老人接回了北拐村,并按照当地的扶贫政策,为老人修建了一栋80平米的安置房。搬走的那天,刘光柱蹲在地上喃喃地说,终于结束了风雨飘摇的日子,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
6月,汉寿县北拐村的村支书告诉我,刘光柱夫妇的新房快修好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内心特别欣慰。
这几年,像这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我还写过不少,有些获评好新闻,有些受到读者好评。一篇篇新闻稿件的背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和能量,这种满足已远远超出了一篇获奖作品带来的成就感。这种对社会的爱,让我在记者这个职业中得到了最好的安放。做为一名记者,我想,我会继续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耳朵去倾听,带着情感去体验,用文字去传达那些温暖的力量。